虾酱炒豆腐美食记心中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9月25日 第 06 版 )

◆刘绍英
国庆过后,又开始了上班生活。今天上午我的高中同学俊雁给我发来一篇题为《吃豆腐》的文章,写得情真意切、相当不错。他几十年如一日在太原市一所中学任英语老师,副教授级别,水平很高,上个月功成名就、荣退赋闲,终于认真地开始写作了——是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写起,不容易,祝贺他!
我始终认为,代中75班在四十年前是纯文科班,同学们对文学由衷地喜爱始于那个时候。时至今日,世事变换,斗转星移,但不变的是我们的文学情怀。
“吃豆腐”这个题目很朴实也很新鲜,它是全国多地的普遍吃食习惯,尤以北方为甚,是因制作豆腐的主要材料黄豆只产于北方地区的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
俊雁同学的小散文《吃豆腐》,文笔如行云流水,深邃细腻,于平凡之中见真情,令人沉醉。文章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表述顺溜、用词精准、构思巧妙、蕴含丰富,几个“外文词”的倏然飘来,又使文章“洋气”了不少。
其实我本人是“吃豆腐”的忠实拥趸者,这得益于从小的生活环境和吃食习惯。我们这批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正赶上生活物资较短缺的时候。记事以来,每个春节的大年初一,妈妈定是要给我们张罗一炕桌美食的,其中“虾酱炒豆腐”是必须有的,因为它代表着海鲜。毫不夸张地讲,我十八岁以前是没有吃过体长超过三十厘米的整鱼的——虽然阳明堡西茂河水库就离村不远。
代县阳明堡人大年初一最丰盛的午饭是拌凉猪杂、活抓绿豆芽、多彩花杏仁、麻麻花炒咸菜、五花肉炖红萝卜、里脊肉炒干粉及虾酱炒豆腐等,主食是油炸糕及羊肉饺子。
在所有吃食中,虾酱炒豆腐最特别。那时候家家户户过年大都是自家亲自做豆腐。每到腊月,一大瓮制作好的方方正正的豆腐已经放在厨房里备用。妈妈把粉嫩白净的豆腐切成3.5厘米×3.5厘米×0.5厘米的小块,先用滚烫的热水汆一下,再放入凉水中把水沥干。胡油热开后放入调料,把竹篓装的虾酱开启后稀释,“嘶啦”一声,虾酱味立马传满全屋,切好的豆腐下锅只炒二三分钟就能勾芡出锅,大块的豆腐似精灵在瓷盘中微微抖动,我们的口水在不自觉中也流了下来!寒冬季节,室外滴水成冰,室内暖意融融。
那个时候,天是蓝的、云是白的……岁月蹉跎,不知从什么时候,现在许多大人小孩都从盼过年变得平平淡淡,年味越来越淡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其实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生活习惯大都是小时候养成的,比如吃豆腐。在俊雁的文章中也出现了关于“吃豆腐”的一些小故事,想起来让人忍俊不禁,许多的故事我与朋友也经历过。
记得那是几年前的冬天,我与刘金牛(西庄村人)到长征街饺子馆下饭店,也许是生活习惯使然,也许是没钱舍不得花钱,我俩只要了一个凉菜,光是虾酱炒豆腐就要了两盘。一旁的饭店老板笑着说:听口音,看吃相,你们保准是代县阳明堡人!
往事如烟,感慨不已,但清淅如昨,温馨难忘。时至今日,炒豆腐仍是我的最爱,尤其是虾酱炒豆腐,今生今世恐怕我是离不开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