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
孙凌康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03月16日 第 03 版 )
《春秋繁露》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这天昼夜等长,春分之前,夜长于昼,春分之后,昼长于夜。时入春分,昼日渐长,阳气渐盛,宣示着大地彻底告别了凄冷肃杀的寒冬,洋溢着温暖与活泼的春天正式来临。对于以农耕为事的中国古人来说,春分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节点。
春分意味着生命的秩序。在古代,国家层面通常会举行日祭与高禖之祭,以示对阴阳调和、群生蕃息的祈愿。《礼记》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帝王面对太阳升起的方位筑坛祭日,宣示天地和合、纪纲有序、万物得所,整个仪式有着极高的神圣性与权威性。高禖是春分求子的祭祀,在城郊举行。高即郊,禖即媒神,主管嫁娶与生育。《礼记》载,春分时节,“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玄鸟”就是燕子。传说帝喾的妻子简狄,在出门洗浴时吞下燕子卵,后来便生下了商民族的始祖契。高禖之祭就源自这一传说,表达出对人丁兴旺、国族绵延的殷切祝愿。
在民间,万象盎然的春分,正是忙春耕的好时节。民歌里唱道:“二月惊蛰并春分,耕田种作乱纷纷。”春回大地、万物阜盛,农人们也到了忙碌的时候。我国南北各地多有春分当天送春牛图的习俗。所谓春牛图,是一种绘有黄牛耕田图样的日历,人们将春牛图贴在家中,摩拳擦掌,期待用春日的耕耘开启一年的收获。吃春菜、喝春汤也是春分的常见活动,新鲜可爱的当春菜蔬,带来浓郁的春意,引箸举杯之间,恰是春光洋溢。
温润和煦的春分日,也牵引着文人墨客的无限诗情。五代词人冯延巳以清新疏朗的笔调描述游春踏青的场景:“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而在北宋文豪欧阳修笔下,明丽的春景则烘托出孤单人的惆怅:“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眼见花开草长、新燕双栖,自己却只能独抱孤影、茕茕孑立,对比之下,也无怪乎会“多情不解怨王孙”了。
春分也贯穿在红楼女儿的生命里。薛宝钗考究精致的“冷香丸”,就是取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等四时花蕊为原料,在春分这一天晒干的,春分的暖阳与芬芳素净的花蕊,寄寓着少女对美与生命力的渴盼。而黛玉则每至春分必犯嗽疾,颦儿的生命亦香消于此,如花的佳人与烂漫的春天一同消逝,为这一出命运悲剧增添了更多“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迎春的欢欣与惜春的忧思,构成了春分时节的复调旋律。
南宋诗人杨万里写道:“携家满路踏春华,儿女欣欣不忆家。骑吏也忘行役苦,一人人插一枝花。”有声有色、绮丽鲜活的春天,呼唤着每一个怀抱热情与干劲、企盼生长与耕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