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阁式塔的前世今生

杭侃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03月02日 第 03 版 )

湖北樊城一座墓葬出土的佛塔模型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借助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在汉晋时期有了初步发展。东晋时期出现“塔”字,古籍载:“塔字,诸书所无。唯葛洪《字苑》云:塔,佛堂也。”葛洪为东晋人,也就是说,在东晋以前没有“塔”字。“塔”字出现得虽然晚,但作为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入就已经产生。从理论上讲,中国早期的塔应该是模仿印度,印度本土早期的佛塔为覆钵式舍利塔,整体形象像一个倒扣的碗。但是,中国最先出现的并不是覆钵式塔,而是与楼阁相结合的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是楼阁上增加塔刹而形成的。湖北省襄樊市(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一座墓葬曾出土过楼阁式佛塔模型,通高104厘米,有两层,屋顶有7层相轮,塔刹顶端有仰月。1986年,四川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采集到一块汉代画像砖,上面也有清晰的楼阁式塔图案。楼阁和楼阁式塔不同,楼阁式塔必须具备佛塔的标志——塔刹。塔刹的基本形式是覆钵式塔的缩小版,也就是说将印度形体巨大的覆钵式塔,微缩之后放置于中国传统的楼阁顶上,就形成了楼阁式塔。

南北朝时期史学家魏收在《魏书》中将塔的出现与佛教传入联系在一起:“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最早提到中国建造佛塔的文献是陈寿的《三国志》,不过那时塔被称为“浮图祠”:“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此句中提到的建筑形式应当近似于甘肃雷台汉墓中的楼阁式样。换言之,塔这种建筑的主体是中国式的,只是在楼阁上加了一个塔刹。那么,为什么佛教在传入中国后,覆钵式塔并没有成为流行样式,而是与中国的楼阁相结合呢?

汉代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史记》载公孙卿曾对汉武帝说:“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观,如缑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楼居。”于是,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建蜚廉桂观,在甘泉建益延寿观,这件事发生在元封年间。《史记》中还提及,秦始皇东巡至琅琊,后遣齐人“入海求仙人”;汉武帝时著名的方士栾大、公孙卿都是齐人,公孙卿的老师申公也是齐人。

为什么齐地会产生“仙人好楼居”的说法?笔者以为这和海市蜃楼的现象有关。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虚像。《史记》中认为:“海旁蜄(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我国古代把蜃景看作仙境,秦始皇、汉武帝曾率人前往蓬莱寻访仙境,求灵丹妙药。为什么叫蜃楼?明朝陆容《菽园杂记》云:“蜃气楼台之说,出天官书,其来远矣。或以蜃为大蛤,月令所谓雉入大海为蜃是也。或以为蛇所化。海中此物固多有之。然海滨之地,未尝见有楼台之状。惟登州海市,世传道之,疑以为蜃气所致。”黄海、渤海交汇处位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是我国海市蜃楼出现最频繁的地域,故“仙人好楼居”的说法来自齐地的方士就不难理解了。

战国至秦汉时期,人们对建筑高度的追求盛行一时,在图像中多有反映。《史记》中记载了一座形制特别的高楼——“井干楼”:“宫北有井干台,高五十丈,积木为楼。”难以想象,井干楼要耗费多少木材。总的来说,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初,为了便于人们接受,往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传播,因此佛教和佛塔一进入中国就与本土文化相结合,而楼阁式塔的出现,正是创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