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惊蛰

董婧宸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03月02日 第 03 版 )

二十四节气中,惊蛰紧跟着立春和雨水,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载:“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时节,土地解冻,雨水滋润,春雷始震,动物从漫长冬眠中苏醒过来,惊蛰便是因为这些物候变化而得名。

汉景帝之前,惊蛰名曰“启蛰”。“启”即开也,有唤醒的意思;“蛰”即藏也,指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成语“阳和启蛰”原指春天来临,过冬的虫豸开始苏醒活动,后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美好的时光即将开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农事的历书《夏小正》中载:“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动物经过冬日的蛰伏,到了春天又复出活动,故称“启蛰”。

“惊蛰”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名字,它既展现出“惊”之迅速、突然,又勾连起“蛰”之潜藏、蛰伏。那么是什么,迅疾而突然地唤醒了蛰伏在大地中的动物们呢?是阵阵春雷。先民很早就在农业生产中注意到了春雷和惊蛰之间的联系,如《淮南子》中有“雷惊蛰”的记载,《月令》中也有“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的描写,道出了春雷和惊醒蛰虫的物候关联。

古时人们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说,这一时节,春桃盛开,黄鹂也感受到春日清新而振翅鸣叫,因春之生气令鸷鸟化鸠,天空中鸠鸟飞翔,不见鹰隼的踪迹。唐代元稹的《惊蛰二月节》诗曰:“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在春意盎然的季节,天气渐暖,万物生长,大自然正徐徐展开一幅美丽画卷。

惊蛰是忙碌开始的时节,农谚云“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时节,华北地区的冬小麦已经开始返青,急需浇水。“惊蛰不耙地,就像蒸馍走了气”,因此时土壤仍处在冻融交替状态,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损失的重要措施。此外由于气温回升,雨量虽然增多却有限,尤其在华北地区,由于春季雨水少、晴天多,春旱较为严重。此时若能有雨水,则显得特别珍贵,因此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观田家》中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现代诗人吴藕汀的《惊蛰》一诗亦云:“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满前莫问名。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惊蛰来临,草长莺飞,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春耕春种的时节,预示着秋天即将有沉甸甸的收获。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别是冰糖蒸梨对咳嗽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制作简单方便,平时不妨将其作为甜点食用。

“千梢万叶玉玲珑,枯槁丛边绿转浓。”“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惊蛰时分,春风和煦,草木萌发,到处都透露着勃勃生机,踏春赏花正当时。周末假日,不妨多到户外走走看看,感受万物复苏的融融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