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河曲民俗杂谈
刘喜才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03月02日 第 03 版 )
河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县城。据古代中国历史地理、兵要地志专著《读史方舆纪要》载,河曲县城西濒黄河,位于河之弯曲处,故得名。河曲在战国时期属赵;秦汉属太原郡;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河西郡,河曲为河西郡宣武县地;南北朝时属北魏;唐代隶太原,为岚州宜芳县地;北宋熙宁年间属代州;金贞元时期置河曲县,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州,后更名“隩州”,兴定年间改隶岚州;元宪宗时期省州县入保德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仍置县,洪武十四年(1381年)隶太原府,别号“荧台”;清雍正年间改隶保德州,乾隆时期迁治河保营。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灿烂的文明史孕育出独特的河曲民俗文化体系,不仅刻画了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信仰、艺术和社会组织形态,还深刻塑造了百姓的思维理念和行为准则。河灯会作为河曲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人称其为“放河灯”,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办,历时三天。它是盛行于黄河岸边的一项祈福平安的文化活动,主要出现在晋、陕、蒙三省区,具有鲜明的黄河民俗特色。
夕阳西下,皓月初升,宽阔的黄河横卧眼前,河面平静,在夜色掩映下宛如一块墨玉镶嵌在大地之上。随着一声爆竹响,河面上骤然亮起了飘动的灯火,一盏、二盏、三盏……不一会儿,五颜六色的河灯便摇摇曳曳随波逐流,星星点点,如一条长龙浮游于水面。慢慢地,数不清的河灯疏疏密密地在大河上轻漾,犹如漫天星辰泻入长河。河灯会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保护了沿黄文化遗产资源,还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传承和弘扬。古老的放河灯习俗已成为河曲交流文化、发展经济、联络情感的重要载体。
民俗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在空间上,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展。它来自人民,传承于人民,是深藏在大众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唱民歌是河曲民俗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传统艺术形式,它更是河曲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这首《走西口》是河曲民歌的代表作,它唱出了河曲儿女艰辛的奋斗史、辉煌的创业史,让天下人都知道,在黄河拐弯处有一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曲。
河曲是一块洒满民歌旋律和音符的土地,歌从黄河来,曲由黄土生。河曲民歌主题鲜明,题材丰富,歌词委婉,曲调凄美,以反映生产劳动、情爱相思为主,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西口文化交流的产物,具有极高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和传承价值。河曲民歌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劳动号子,一种是山曲。劳动号子是人们在进行集体性繁重单调的体力活动时,为了能够让劲往一处使,从而在劳动现场集体喊唱的一种歌曲形式。山曲在当地又被称为“酸曲”,属于山歌类型,结构短小精悍,而且叠字运用较多,用当地方言演唱起来,不仅质朴率真,而且风趣幽默。
河曲民俗产生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实践,蕴含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且影响着大家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通过开展文化教育、举办节日活动、组织社会实践等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出河曲民俗的积极影响,提升当地百姓的文化认同感,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