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志愿红”
——访保德县志愿者协会会长张虹霞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8月10日 第 03 版 )
黄河滩的盛夏,枣林如碧,与清澈的河水相映成画。数公里长的河岸线上,百名志愿者一字排开,清河净滩,汗水浸透衣衫却无人停歇。这支队伍的领头人,正是保德县志愿者协会会长张虹霞。二十载光阴流转,从黄河岸边的普通女工到带动全县公益浪潮的“志愿红”标杆,她用脚步丈量初心,以行动温暖山河,将新闻课上学到的“淬炼思想、端正态度”融入血脉,在晋陕峡谷间书写了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
一堂课淬出一生志:
从“单枪匹马”到“星火燎原”
20年前,23岁的张虹霞是黄河沿边水电站的一名女工,当接到前往省城太原参加新闻培训班的通知时,她的内心既欣喜又紧张。开班第一课,老师的话如明灯照心:“学新闻不是练技巧,是淬炼思想、端正态度,做文先做人。”这句话,被她一笔一画记在笔记本上,更成了她的人生准则。那时的她或许没想到,这堂新闻课会成为她公益之路的起点。
2007年,保德的网络还停留在“电脑与网线之间”,张虹霞以百度贴吧吧主的身份,在虚拟世界里拉起了“保德义工”的旗帜。从线上号召到线下行动,她带着志愿者们走进社区、敬老院和贫困家庭,为困难学生筹齐7000元学费;每年冬天带着医护人员、理发师去敬老院,给百岁老人剪指甲、梳头发,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给福利院的孩子们送新衣、玩具和书本,陪他们玩游戏。“做公益不是单打独斗,是聚沙成塔。”张虹霞总是这么说。2016年,“保德义工”升级为保德县志愿者协会,100多名成员里七成是女性——她们是公务员、女工、教师、家庭妇女……她们能扛能写,会理发懂医护,在她的带动下,十年间开展公益活动逾百期。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到2000多名注册会员,服务足迹遍布全县,成了黄河岸边最亮眼的“志愿红”。
黄河浪里映初心: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扎根
三伏天的清河净滩现场,张虹霞和志愿者们汗流浃背却笑容灿烂。这样的场景,是她带领团队投身社会服务的常态。
2016年冬天,为响应脱贫攻坚号召,她带着志愿者走访20余所偏远乡村学校,联合爱心商家建起“爱心中转站”,5家商铺、2间库房成了爱心枢纽,一万余件衣物、学习用品经她们分拣、消毒,送到2000多名孩子手中。更令人动容的是2017年的青年突击队行动,她带领8支分队深入林遮峪刘家塔村和南河沟乡的22个行政村,为537户贫困户上门服务。对卧病在床行动不便的老人,她们帮助剪指甲、洗头发;对失依儿童,为他们换新衣、送玩具……一位受助者说:“这些姑娘比亲人还亲,不光送东西,更给了咱过日子的底气。”2018年,由张虹霞具体承办的扶贫“爱心超市”在惠民小区落地,300平方米的空间里,免费理发、电器修理、法律咨询等服务一应俱全。到年底,“爱心超市”实现全县行政村全覆盖,发放衣物超5万件。更珍贵的是,许多困难户从受助者变成志愿者,在服务他人中重拾自信——这正是张虹霞追求的“公益不是施舍,是唤醒力量”。
家风浸润志愿魂:
以小家暖大家的传承
“做公益更能让我内心丰足。”面对“为何不去跳广场舞、逛商场”的疑问,张虹霞的回答朴素而坚定。这份坚定,源自家庭的浸润。她的爷爷张映林是抗战老兵,80年代创办福利鞋厂,为残疾人谋生计;大伯张旭峰在黄河中救起13条性命,是全国道德模范;丈夫、公婆默默承担家务,接送孩子,让她无后顾之忧。这个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的家族,用言传身教诠释着“乐善好施”的真谛。对孩子,她虽少有陪伴,却以行动做榜样。当孩子在幼儿园被评为“最热心助人小朋友”时,她欣慰不已:“教孩子做个善良的人,比什么都重要。”在单位,她同样出色,自学考取本科文凭、政工师资格证,带动50多名同事加入志愿者队伍,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打铁还需自身硬,本职工作做好了,才能再去奉献他人。”这是她的信条。
黄河依旧东流,枣林年年结果。张虹霞的志愿之路,在日复一日的奉献中延伸。她用“做文先做人”的初心,将“新闻眼”变成“公益心”,让个人的微光聚成照亮山城的火炬。这束光里,有黄河儿女的质朴,有共产党员的担当,更有千万普通人对“善”的向往。正如她常说的:“不是我带动了大家,是大家的善良,让我不敢停下脚步。”在这片被黄河滋养的土地上,“志愿红”正蔓延成海。而张虹霞,便是那朵最执着的浪花,她用一生的坚守证明:平凡人的坚持,足以让山河动容,让岁月生花。
(柴沛霖 张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