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忻州市科创驿站:
破解人才困局 点燃创新引擎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8月10日 第 03 版 )
城市因人才而兴,人才因城市而聚。近年来,忻州市以“错位竞争、精准匹配、机制重塑”的思路,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出政策、强服务,令广大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迸发,让忻州成为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的热土。
小驿站构筑赋能大舞台
忻州深知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确立了“先破题、再成势”的思路,将建设科创驿站作为撬动全局之举。
市委、市政府将忻州师院搬迁后闲置的校区升级改建为一站式赋能枢纽科创驿站,组建科创服务中心专门负责运营服务工作。整个驿站占地55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划分创新研发中心、成果展示中心、中试小试基地、人才培训基地、专家人才公寓等功能区域。
以一剑破“三痛”——一是统一物理平台,汇聚原先分散的政策、服务、空间、资源,有了“根据地”与持续赋能的“大舞台”,终结了“散”之痛;二是专业运营机构全流程跟踪服务,从资源对接到落地转化,终结了“乱”之痛;三是五大功能有机协同,推动人才合作从“单点救火”升级为“体系化赋能”,终结了“浅”之痛。
2024年1月29日,忻州市科创驿站挂牌成立。截至目前,这里入驻了8所高校派出的研发机构、5家技术创新中心,各类创新团队35个、人才280余名。建站以来,入驻人才团队深入300余家企业开展技术问诊600余次,解答技术咨询520余件,解决技术难题40个,促成产学研战略合作26家,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2项,申请发明专利32个,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2.5亿元。
巧思维破解引才大难题
驿站建起来就要招才引才,不拼财力、不拼奖励、不拼优惠,如何破局?忻州有自己的巧思:从人才自身需求出发,化被动为主动。忻州紧扣“供需对接、合作共赢”这一主题,精准绘就供需关系图,开启了招才引才之路。
忻州瞄准在当地有过合作项目的科研人员、籍贯为忻州的科研人员、有成果能在忻州中试和转化的人才团队、在忻州想创新创业的人才团队,对招才引才目标精准画像。
精准制定产学研“需求表”。围绕发展创新需求进行大调研大摸底,忻州结合招才引才目标的精准画像,凝练可以承接的科研课题和项目,收集有条件对接的企业等信息,让人才团队心中有底、心有所向。
精准出击跑高校、找人才、谈合作。“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引进什么人才,高校需要什么企业转化我们就帮助对接什么企业,把‘真诚才是必杀技’做到位。”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优先解决“供”的问题,忻州逐渐打开了工作局面。先后有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忻州师范学院等高校派出研发机构以及诚迈科技、智创药研、中条山研究院、绿色筑路材料与性能调控、安耐哲研究院等技术创新中心入驻。
驿站在提供科研空间的同时,还配备了专业团队负责后勤保障和跟踪服务。
新机制激活协同创新生态链
人才引进来,关键是要用足、用好、用出成效,创新才能成为源头活水。科创驿站定位明确,就是要当好“科技红娘”,架好合作桥梁,通过对人才和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定期更新“供需”清单,常态化组织对接活动,打破信息壁垒,锁定合作契合点。
科创驿站打破校际边界,整合人才力量,按产业需求和专业类别组建了10支“科技人才小分队”,常态化深入企业开展“技术问诊”,提供“轻症现场开方、重症需求入库、团队匹配、联合攻坚”差异化服务,形成从“问诊”到“根治”的服务闭环。
忻州对科技人才小分队、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三支队伍进行整合,分层布局队伍职能。科技人才小分队定位为全时段、全领域、全覆盖的科技服务团队,优势是响应速度快、攻坚力量强;科技副总定位为龙头企业“创新参谋长”,优势是“一对一”帮扶;科技特派员定位小微主体“技术保姆”,优势是普及推广快、受益范围广。
忻州还积极选派吸纳在忻州开展创新活动的科研人员参加三支队伍。此外,以驿站为平台,忻州搭建“需求联采、信息共享、对策共商、任务联配”的工作联动机制,形成了“战略层规划——战役层攻坚——战术层普及”的服务闭环,使人才与企业从“短期对接”走向“长期共生”,实现创新资源“纵向到底”穿透基层、“横向到边”覆盖全域。截至目前,三支队伍已吸纳560余名科技人员。
如今,忻州通过科创驿站,构建起“需求精准传导、资源高效配置、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创新生态,形成精准引才、高效用才的忻州模式,不仅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更推动了区域创新生态的深度融合。
(本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