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版的“忻州山水人文图卷”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4月23日 第 03 版 )

当代社会,生活快节奏、物质诱惑多,好多人喜欢游山玩水、浪迹天涯;但真正能够寄情山水、记录山水,领悟人生真谛的人却十分稀有。读完赵富杰先生的散文集《行吟山水》,内心涌起一股久违的亲切感。生活在忻州,我深知这片土地蕴含的精神价值,而赵先生以“驴友”身份行走在忻州山水间,用记者敏锐的观察与文人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当代版的“忻州山水人文图卷”。

《行吟山水》的结构颇具匠心。全书分为“寄情山水有清欢”“萧然物外得天机”“带眷灵魂走天涯”“不负岁月不负己”四部分,层层递进,从喜悦到参悟,从人文关怀到回归自我。它不仅带我们揽胜,更完成了一场精神之旅。全书共64篇散文,突破了传统游记文学的局限,创造了一种“行走散文”的新范式。作者既是行走者,也是思考者;既是观察者,也是体验者。

第一章“寄情山水有清欢”,恰如“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的教诲。作者在山水中寻找的“清欢”,那是一种淡淡的、不依附于外物的喜悦,正如“平常心是道”的现代表达。赵富杰先生笔下的一片秋叶、一泓泉水、一缕山岚,都成为观照自心的媒介,这与“即物明心”的修行方法何其相似。他在行走中体悟到的欢愉,不是感官的刺激,而是心灵与自然共鸣时产生的清净喜悦。

在“萧然物外得天机”一章中,作者对淡泊生活的描述尤为动人。几十年文字工作的沉淀,以及不图名逐利的人生态度,正是“少欲知足”的达观态度。站在山顶,看云卷云舒,忽然明白所有的争夺都是虚妄。他在山水中“得天机”的经历,实则是放下执着后对本然心性的瞥见。他用双脚丈量世界的朴实方式,恰似古代行脚僧的云游,在每一步中实践着“行亦禅,坐亦禅”的理念。

“带着灵魂走天涯”,可以让“久羁的灵魂更自由些”。作者在散文中记录的每一次远行,都是对心灵囚牢的一次突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非刻意追求某种精神境界,而是在与山水的真实互动中自然获得解脱感。这种“无求而自得”的体验,恰如禅宗“不修而修”的最高修行。

最后一部分“不负岁月不负己”中流露出的生活态度,恰恰是珍惜当下的宣言。赵富杰先生将平常时光过出诗情画意的能力,正是山人“日日是好日”的生活智慧。坐在老槐树下喝一杯粗茶,便是人间至味。这种对平凡事物的珍视与品味,不正是禅茶一味的现代表达吗?

在数字化阅读盛行的今天,《行吟山水》这样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山水体验需要身体的在场与心灵的投入。赵先生笔下那些行走在忻州山水间的日子,那些与村民的夜话,那些在古寺前的静思,都是无法被虚拟体验所替代的生命质感。

作为地域文化研究者,我向所有热爱山西、关注传统文化、寻求精神家园的读者推荐这部作品。《行吟山水》不仅是一部游记,更是一部当代人的精神备忘录。它记录了我们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通过回归山水、回归传统来找回内心的平衡,找到精神的“出口”。在这部书中,忻州的山水不再只是地理概念,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推荐人:忻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忻州文史专家姚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