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禁不起“转念”的语言
◆江月卫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9月17日 第 06 版 )
最近参加了一个会议,有位参会人员发言时说:“时间紧、任务重,大家要‘一天当作三天用’……”我想,既然有时间上的要求,就该“当日事,当日毕”,怎能“拉长”到三天来完成?
同事提醒我:“他是说用一天做完三天的事情。”
我说:“那不是‘三天当作一天用’吗?”
同事笑了:“三天才做完一天的事情,你更完不成任务了。”
我反驳道:“我说的是三天的事情,用一天完成。”话刚说出口,自觉有些不妥,干脆写下来,细细琢磨。这一琢磨不要紧,发现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解释得清……
先说“一天当作三天用”。从积极的角度看,是用一天完成三天的工作量,工作效率为原来的三倍。从消极的角度看,是原本一天能完成的工作,拖拖拉拉用了三天才完成,毫无效率可言。
那“三天当作一天用”又该如何理解呢?我认为也有两种可能。从积极的角度看,原本三天能完成的工作,通过优化方法、加派人手、通宵赶工等,仅用一天就完成了,时间因此被“压缩”。从消极的角度看,出于拖延、懈怠,三天只完成了一天的工作量,时间因此被“稀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语双解甚至多解,让准确表达成为难题。
生活中有一些人为制造的“幽默”中,一部分纯属“无心栽花”,还有一部分是想吸引流量,企图“博眼球”,故意为之。比如某品牌蚊香广告语“默默无蚊”,因窜改成语“默默无闻”,引发部分消费者的不适。“知乎”曾经的口号“有问题,上知乎”,给人一种“寻求治疗”的感觉,与其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找到属于自己的解答的初衷并不匹配。
为了消除语言在传递过程中的歧义,要明确表达的核心内容,通过调整语序和结构、增加修饰语和限定词,丰富语言的细节,使其变得具体。就标语和口号而言,要多采用“虚实结合”的结构,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前面一句是具体的做法,后面一句是追求的境界,兼顾虚与实,表达不空泛,效果更直接。
语言如刀,慎用则利,滥用则伤;既要准确传达意图,也需尊重受众心理与文化语境。尤其是各类标语和口号,直接反映当地的文教水平,真马虎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