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追忆革命烈士闫寯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9月17日 第 05 版 )
在原平市档案馆,存有一份1979年1月3日的红头文件,是《原平县革命委员会关于给罗林同志追认烈士的请示》。文件内容为:
“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
罗林,又名阎丑生、阎俊,男,山西省原平县大林公社黄道村人。于一九三七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行政村村长,县自卫大队长,一九四二年去延安抗大学习,一九四五年任崞县一区区委会委员。一九四六年回家时,被阎匪军爱乡团发觉,将其住宅包围,在大敌当前时,罗林同志坚贞不屈,与敌进行了搏斗,被敌杀害。经调查取证证实,罗林同志确系被敌杀害。为此,经研究同意追认罗林同志为光荣烈士。现将全部材料报上,请审查批示。
一九七九年元月三日”
这份文件牵系着一位革命英烈感人肺腑的故事。阎俊,其实应该写为闫寯,乳名闫丑生,1909年出身于崞县西会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历任区委干事、行政村长、区长等职。由于当时环境险恶,斗争残酷,闫寯同志为了不连累家人,带着妻儿搬迁到黄道村居住,化名罗林。
从抗战初期参加工作,到1946年4月牺牲,十年的革命斗争生涯中,闫寯同志东奔西走栉风沐雨,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很少顾及家庭。1946年4月,怀孕的妻子要临产,他才潜回村里,回到家中方知家里早已断粮,妻儿靠糠菜充饥。当时他已任区长职务,随身携带的挎包里装有党的活动经费,可是他想到这每一块银元,对于革命工作是多么的重要。思忖再三,党的经费一分一厘不能动,他决定去相邻的黄牛村找亲友借点粮食。
傍晚趁着暮色,他来到黄牛村借到一些小米和面。不巧在街上被地主分子李某窥见,其连夜窜到崞县城,报告了在那里驻守的匪军,反动派当即派出三十多人包围了闫寯同志的住宅。敌人踹破院门向他喊话:“罗林,你被包围了,赶快出来投降,免得一死!”听到喊声,闫寯意识到考验自己的时刻到了,急忙焚烧了区上的一些重要文件,并把挎包藏到灶膛里。敌人发现屋里没有反应,一边朝屋里开枪,一边从大门口涌进来。闫寯仅有两颗手榴弹,看到有人闯入院子,就拉响一颗掷向敌人,敌人退缩到门外,再也不敢贸然进来,只是不断地向屋里打枪,并且穷凶极恶地叫嚷着要他投降。
闫寯心里明白这样对峙下去终究不是办法,他望着妻儿,这些年来,她们跟着自己担惊受怕,自己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不如跟敌人先离开这里,这样或许可以保全妻儿。想到这里他决定挺身而出,就在这时敌人找来梯子,从屋后翻上房顶,把点燃的干草一捆一捆扔了下来,屋里顿时烟雾弥漫,呛得人喘不过气来。接着敌人又投下几颗手雷,随着爆炸声,闫寯同志和妻子还有14岁的大女儿倒在血泊之中,敌人又丧心病狂地朝他们身上开了数枪,才仓皇逃走。
上级党组织和当地群众赶来为他们料理后事。闫寯同志斜倾在门侧,手里仍然紧紧地握着一颗手榴弹,11岁的小女儿被母亲抱着护在身下,保留了一条活命。人们从灶膛里找到那个挎包,里面装有六个银元,半瓶墨水,一支蘸笔,还有一些书籍和办公用纸。被炸碎的一个破瓮子里放着几斤小米和一小袋面,除此之外,整个房间再也找不到一样值钱的东西。后来党组织决定由政府出资抚养闫寯的小女儿。
闫寯同志牺牲两个多月后,也就是1946年7月,崞县全境解放,而他才37岁。闫寯的革命事迹,在他的家乡一带广为流传,上了年岁的人都能讲出他的许多故事来。现举几个例子:
1938年初,120师359旅下属的支队,在西山地区招募抗日义勇军,闫寯同志奉命到杜家峪口村开展征兵工作。老百姓对义勇军认识保守,有的青年还躲起来逃避征兵。村里有个王老汉,他的儿子符合应征条件,列入了征募名单,王老汉也不想让儿子去当兵,就在家里包了饺子,硬拽着闫寯到家中吃饺子。闫寯对王老汉说:你这顿饺子给我吃了,你的儿子也还得跟我走。王老汉急了,找出家里仅有的几个现大洋,塞进闫寯衣兜里,闫寯把银元还给王老汉,严肃地说:我们共产党不兴这一套。然后他给王老汉讲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义勇军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抗日队伍、国难当头每个有血气的青年都应该到抗日前线去的道理。在闫寯同志的耐心教育下,王老汉终于想通了,送儿子参加了义勇军。
抗日战争时期,西神头村经常为八路军游击队筹粮筹款,留宿抗日武装队伍,因此成为驻崞县城日寇袭击的目标。日寇还派了一个汉奸暗中监视西神头村。起初这个汉奸在暗中活动,后来胆子越来越大,三天两头往西神头村跑,倚仗日寇的权势在村里作威作福,村民们恨透了他。闫寯同志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决定除掉这个坏蛋。
有一天一户村民给儿子娶媳妇,村长假意请这个汉奸喝喜酒,暗中派人去通知闫寯。闫寯嘱咐让村长稳住汉奸,自己召集区上的几个干部火速赶到西神头村,围堵在村民院子四周,故意让人高声喊:“八路军来了,八路军来了!”村长连忙让汉奸到菜窖里暂时躲避一下。闫寯用绳子拴着手榴弹吊到窖里,喝令汉奸交出武器,出来投降。汉奸只好把手枪扔出来,乖乖就擒。
闫寯还处决过另外的一个汉奸,这个汉奸帮助日本鬼子修炮楼、筑工事,经常毒打民工。闫寯根据情报,得知这个汉奸要到乡下为日本人征调民夫,就预先埋伏在娘娘殿河,等到汉奸走过来时,用石头砸死了这个恶贯满盈的汉奸,为民除了害。
有一年春天,闫寯派区上的一位干部去村里募集公粮。这个工作人员年轻有文化,可是缺乏工作经验,去到村里很长时间,工作开展不起来。闫寯开导他,工作要走群众路线,先一家一户上门了解情况,发展积极分子,动员他们起带头作用。遵照指示,这名工作人员扑下身子,深入群众炕头,反复耐心地进行宣传教育,后来人们陆续到村公所登记缴粮,工作出现了起色。
可是在这个节点,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村里有一个姑娘总愿意和这名工作人员说说话,而这名工作人员也对这个姑娘有好感。一时间,谣言四起,有部分情绪激进的村民要把这名工作人员赶出村子。事情闹到区上,闫寯同志冷静地分析了事情,主动到这个村子住下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明察暗访,很快摸清了基本情况。
原来村里有少数顽固分子和个别仇恨新政权的人,暗中捣乱,煽风点火,造谣挑事。公粮征集不起来,也是他们从中作祟。闫寯主持召开了群众大会,这个工作人员也作了检讨,工作中思想麻痹,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闫寯表示责任首先应由自己这个区长承担,同时宣传新政府提倡婚姻自主、年轻人谈恋爱并不违法的新政策。闫寯同志还揭发了阶级敌人煽动村民拒缴公粮的阴谋诡计,组织群众对他们进行了严肃斗争,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经过闫寯同志艰苦细致工作,公粮很快缴上来,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在原平市大林乡黄道村村东路口,建有一座照壁,照壁一侧伫立着一通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题为“闫寯同志革命先烈碑记”。无论时光如何久远,闫寯烈士的革命精神始终不会褪色,将永远放射光芒。
注释:寯[jùn]
“寯”是汉语二级通用规范汉字,字形为上下结构,部首为“宀”部,总笔画15画。该字现代普通话读音为jùn,在《广韵》中记载为“子峻切”。核心字义包含两个层面:本义指“积聚”,典出《博雅》“聚也”;另一义项为“俊杰”,最早见于《玉篇》“才寯也”的注解。
(杨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