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幸福

◆闫仁山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9月03日 第 06 版 )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正是国家困难时期,不过因为年幼,当时的苦难几乎没有记忆。我是家中老小,上有兄姐六人,记事以来粗茶淡饭还能吃饱,主食玉米高粱窝头,间或辅以野菜、树叶等,总算没有饿过肚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穿衣不讲究,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从小穿到大。上学以后,基本上一帆风顺,虽没上重点高中,但当时的教育体制还是让我这个山中的猴子称了一回大王,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中专,毕业后成了国家干部。可以说,在我们那个小山村,在我们这个兄弟姐妹众多的大家庭中,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赶上了好时代。

走向社会,亲身体验人生冷暖的几十年间,我曾多次扪心自问,人生在世,幸福是什么?对幸福的解释,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我的父亲是在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幼时因家境贫寒未进过学堂,成年后走上革命道路,先后担任村委会主任和小区干部,常周旋于敌伪之间,虽无枪林弹雨之险,但刀光剑影常伴。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曾供职于供销系统,后被选派到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干部学校培训学习,后响应党的号召,调回乡里从事党的基层工作。在他的经历中,真正体现了共产党的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质。谈到人生的意义,他很知足,一为国尽忠、二为父母尽孝、三为子女尽责,是他常挂嘴边的人生理想,而他都做到了。他感到自己完成了人生三大目标,就是圆满的一生、幸福的一生。从为国尽忠方面,他在不同的岗位上尽心尽责,问心无愧。一个农家子弟,从最初的村、区干部做起,到转入供销系统为百姓生活解忧,再到后来的基层党的工作者,他都尽心竭力。1980年落实政策,父亲1943年参加工作,1945年入党,离休工资由县级财政纳入预算予以保障。摆脱子女接济的父亲高兴地说,为党工作了30年,现在党又养活我30多年了,我很知足。刚离休回村时,他继续发挥余热,为全村吃水、教育之事操劳不断。从为父母尽孝方面,他虽为国家工作人员,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在父母身边,但身居农村的母亲和子女,替他尽到了孝道,使得爷爷奶奶在子孝媳贤、孙子孙女绕膝的天伦之乐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这对父亲来说,也算了却了他的心愿。从对子女尽责方面来说,他把七个孩子拉扯长大并操持各自成家立业,着实也够父母欣慰的了。父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物质遗产,但他信仰坚定、赤胆忠心、唯真唯实、行端身正、宽以待人的品质实为我等儿孙享不尽之精神财富,我为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感到幸福和自豪,我也会为继续传承这样的家风而不懈努力。

我的母亲是一个农村家庭妇女。她的童年和少年是跟随父母,在不停劳作和躲避战乱中度过的。时代赋予了她懂事、体贴、勤劳、节俭的性格。在父辈面前,她是好女儿、好媳妇、好侄女,为赡养父母、公婆、叔婶,她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在子女面前,她是慈祥、善良、平凡、要强的母亲,为养育子女成人,她颠着骨骼变形的“解放脚”,白天劳作于田间地头、场院磨道、锅台灶边,晚间忙碌在油灯下,棉改单,大改小,飞针走线,缝缝补补,全家老少一日三餐,成为母亲永远做不完的营生。在她晚年的叙述中,这个没进过一天学堂的母亲,也有自己独到的幸福观,那就是自己一生没有遭遇过后爹后妈,子女们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这就是她最大的幸福。母亲把自己一生吃过的苦和受过的难全部融入了她的人生中,快乐地走过了自己92岁的人生,这是一种豁达心态下质朴的幸福观。

我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有短暂的基层工作经历,后来成为副处级别干部直至退休。在我的不少同学、朋友中,有事业有成者,但更多的是平平淡淡度过一生的人,也有不少儿时的伙伴,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窝在农村劳作,凭自己勤劳的双手养儿育女。相比之下,自己虽没有大富大贵,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何尝不也是一种幸福呢?家人有时发牢骚说,一辈子没一点额外收入补贴家用,紧紧张张生活,可我觉得生活悠然自得就是最大的幸福。自己一辈子靠工资维持家庭生活不正是父辈家风的传承吗?有道是“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幸福不在远方,而在脚下,珍惜现在,知足就是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