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英魂——肖镇青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7月23日 第 05 版 )

肖镇青(1903年-1941年),又名肖蕃,忻县(今忻府区,下同)六家庄村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是把共产主义思想传播到忻县、为忻县建立起中共基层党支部作出过重要贡献的革命活动家之一。

肖氏族人代代耕读传家,靠勤劳致富,到了肖镇青父亲肖亲贤(又名肖近臣)这一代时已经是大户人家了。

1910年至1922年,肖镇青先后在忻县高等小学、忻县中学、太谷铭贤中学等地读书。1922年秋,肖镇青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京燕京大学。1923年又转到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学习。

肖镇青喜爱法语,在北师大期间阅读了莫泊桑、小仲马等的大量进步作品,联系自己亲身感受,激发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他还阅读了黑格尔、马克思等的著作,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曾经编传单、写标语、印小报、参加集会,寻求革命道路。他和学校的进步师生们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在北京师大读书期间,他受共产党员武新宇、李舜琴等的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积极宣传进步思想,编辑出版半月刊《新晋》。

1925年冬,肖镇青由武新宇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7月,北师大党组织遭到破坏,大批共产党员、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先后被捕。组织上安排肖镇青到河北正定中学任教,是年秋,又转回北师大复学。此间,肖镇青与李舜琴等成立党的外围组织“鏖尔”(是英文“我一无所有”和“一切属于我们自己”的英文字头)读书会。这个读书会的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进步青年阅读和研究马列著作,出版不定期的刊物《鏖尔》《转换》《转变》,并秘密编写散发反蒋、抗日的传单,参加革命纪念日游行示威等活动。

1930年8月,肖镇青在本乡熟人的介绍下,以每月白银80两的薪水到天津税卡任职。3个月后,他因参加革命工作毅然辞职,到保定二师教世界史。在他与武新宇倡导下,二师成立了“鏖尔”读书会保定分会,并在读书会员中发展了许多共产党员。他们的活动很快被国民党当局发现,他只好于1931年7月回到北平,8月与武新宇到辽宁省凤凰城中学教书,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忻中学生抗日情绪高涨,他们联合高小学生,冲破地方反动势力的重重阻力,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他们经常上街、下乡,散发传单、发表宣传抗日救国的演说。同年12月18日,省城学生到国民党省党部请愿游行,进山中学一名学生被打死,激起全省学生的义愤,为声援省城学生的正义斗争,忻中学生捣毁了国民党忻县党部,并坚持罢课达四个月之久。

1933年,肖镇青因从事革命活动被解雇,随即返回原籍。他先来到省城太原,后于同年7月受范静山校长之聘,从太原成成中学回到忻县中学任教。肖镇青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回到忻县中学后,他利用讲堂宣传革命思想,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深受学生们的爱戴,给进步学生以很大影响。在此期间,肖镇青与五台人氏、革命干部后代杨成芝相爱结婚组成家庭。

1934年暑假后,忻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党员们积极活动,秘密联络进步学生,阅读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总报告》,和华岗著的《大革命史》,以及党的有关文件。在校外他们书写革命标语,扩大党的影响。将《不纳一票给刮民党进攻红军》的宣传品贴在忻中校门口,致使反动当局极为恐慌。

在忻县中学教史、地之际,肖镇青与党组织失掉了联系,但他仍然不忘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利用讲台不断宣传革命思想,鼓励青年学生走上革命的道路。1936年,红军东征后,直逼太原,太原城全城戒严,学生抗日情绪高涨。肖镇青心中万分高兴,对妻子杨成芝说:“红军来了,就成了咱们的天下了。”

1936年,“双十二”事变后,肖镇青当众发表演说:“张、杨扣蒋是正义之举!是件大好事。”之后组织学生上街游行,进行募捐支持爱国将领。

1937年夏,忻县中学解聘了他,不久肖镇青带着全家搬到太原并通过山西省委宣传部长接上了组织关系。抗战开始后党派他到牺盟总会工作。是年冬,肖镇青被任命为临县县长。在任职期间,他不顾国民党顽固派阻挠,积极为八路军120师筹集粮草。

1939年2月,他调晋绥军事干部学校政治部任组织部长,后因党内出了叛徒,他的身份被暴露,于8月份离职。同年9月,晋察冀中央分局分配肖镇青到边区政府教育处任秘书主任。

1941年8月,日本侵略军对华北地区大扫荡,肖镇青受命率领工作队赴边区四专署坚持斗争。此时由于他身染重病,发高烧,为避日寇扫荡露宿于河北省唐县葛公村一山洞,后被敌人包围。肖镇青将自己的手枪和笔记本交给同志们,并令大家突围转移。第二天凌晨,当同志们返回山洞时发现肖镇青已不幸牺牲,时年38岁。

1982年,北师大在庆祝建校80周年时,称肖镇青是“山西省著名抗战英雄”。

本文参考《百年名人传略》郭绍业先生文章,结合采访肖镇青后人、族人写成。(张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