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李向阳式的抗战英雄”樊金堂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7月16日 第 05 版 )
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战斗英雄樊金堂威震晋东北,根据地军民称他为“滹沱河畔的夏伯阳”。1939年4月,他奉命组建五台县基干游击大队并兼任大队长。樊金堂率领的基干游击大队,神出鬼没,机动灵活,割电线、炸桥梁、烧军粮、端据点、除汉奸、杀日寇,为抗日战争立下了一个又一个战功,受到晋察冀军区的多次表彰。
1939年初秋,五台县建安村伪村长送来口信,说河边据点一个汉奸要面见樊金堂队长,称有要事相告。经过周密安排,樊金堂与这个人在建安村伪村公所会面。这个人详细提供了河边据点日伪军活动情况,表示愿为基干游击大队服务,并送给樊队长20发盒子枪子弹。没过几天,樊金堂收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河边据点的鬼子要往东冶据点送粮,详情见曲老虎”。于是,樊金堂装扮成日军军官进入河边据点,会见了伪警务班长曲老虎。这天,按约定时间,樊金堂将队伍埋伏在通往建安村的大关山口。太阳升到两竿子高的时候,日军的7辆马车满载着粮食进入伏击圈。樊金堂一声“打”,一颗颗子弹射向敌人,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敌人万万没有料到在自己眼皮底下竟会遭到基干游击大队的袭击,纷纷抱头逃窜。战士们趁着手榴弹爆炸的硝烟,冲到马车跟前,赶上马车,不到半个小时便连车带粮送往晋察冀根据地支援了抗日部队。事后,他们受到分区和地委的表扬。边区《抗敌报》以《五台县基游队虎口勇夺敌人给养》为题,作了专题报道。
河边村维持会长,早年曾留学日本,日军侵占河边后,他投靠日军,欺压百姓,当地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五台县委决定让基干游击大队设法除掉他。但这位会长生性狡诈,行动诡秘,经常居住在太原,有时秘密回到河边住在阎府东花园内,重兵把守,戒备森严。为了探明会长的行踪,樊金堂带领两名队员三次化装进入河边据点。终于,通过内线掌握了他回到河边的情况,连夜率6名队员从地道进入阎府,解除了守卫伪军的武装,装扮成伪军在前面开路,堂而皇之走出了阎府。
会长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气急败坏地勾结县城的鬼子,于1940年10月30日到砂村,企图将樊金堂的老母亲抓起来,以此动摇樊金堂的抗日意志。敌人在村口抓住一个村人带路。当转悠到樊家时,早已空无一人,樊家人在群众的掩护下幸免于难。
敌人费尽心机,一心想消灭樊金堂和五台县基干游击大队。一天,河边据点的鬼子在暗探的带领下摸进村里。樊金堂急忙指挥大家撤出村外,占据有利地形。村外有四五百名日军和伪军端着枪向村子围来,企图内外夹击,吃掉基干游击大队。樊金堂命令队伍隐蔽好,自己扮作日本军官,站在高处,喊道:“命令你们到村东埋伏,活捉樊金堂!”只见敌人急速向东而去,樊队长吩咐三个中队长带领队员迅速插向村南,分头向西、东方向的敌人同时射击。两边的敌人都以为遇到了基干游击大队,即刻交上了火,枪炮声接连不断。鬼子伪军一个接一个地倒下。趁他们相互厮杀之时,樊金堂带着他的队伍悄悄地撤离了战场。
樊金堂智勇双全,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战斗英雄,他的故事举不胜举,在五台、定襄一带广为流传,被誉为“李向阳式的抗战英雄”。
樊金堂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不平凡的一生。1920年他出身于定襄县砂村一户农民家庭。1936年冬,他在定襄中学读书时加入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开始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组建定襄县抗日自卫队的工作。1941年5月,回定襄县基干游击大队任大队长。1942年9月,樊金堂被选送到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校址在河北平山县)高干科学习,1943年春随校到延安。抗战胜利后,任长春市接收敌伪财产委员会委员。1949年8月南下,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兵团政治部科长、中共长沙市和平代表团科长。新中国成立后,樊金堂先后任湖南省军区政治部科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后勤处处长(师职)。1958年从部队转业。1988年2月离休后,樊金堂积极参与家乡的党史革命史和县志资料征集工作,撰写了数万字的抗日斗争回忆文章。2002年1月他在定襄去世。(谢音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