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里战犹酣

◆刘金海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6月25日 第 06 版 )

那日,我驱车路过滹沱河沿岸,车窗外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从眼前闪过,饱满的稻穗在风中摇曳着,瞬间我就想起上世纪70年代初参加滹沱河治理大会战的动人场景。

1971年,上级决定治理滹沱河,分配给忻县的任务是在五台县东冶镇以下一带20公里的范围内,降低河床,拓宽河道,改良土壤,增加土地面积。这是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是一项造福社会的惠民工程。

忻县以公社为单位组建民兵营、连参加滹沱河治理大会战。城关、东楼等平川大公社组建民兵营,丘陵山区小公社组建民兵连。我们野峪公社组建了治理滹沱河民兵连,我担任副连长。我们全连有50多人,分散住在东冶村北街的农户家中,在一户人家院内安锅立灶,统一吃饭。大冬天的,我们每天摸黑起床,早早吃饭,然后排着整齐的队伍,越过漫漫沙石路,穿过一片片杨树林,蹚过一条条小河流,疾步向工地进发。

虽然天还没有大亮,但工地上的大喇叭里已经播放开《大海航行靠舵手》《敢叫日月换新天》等革命歌曲,寂静了一夜的河滩一下子又变得热闹起来。整个河滩上红旗招展,人头攒动,号子声、加油声,此起彼伏,场面宏大,令人震撼。

当时挖河修渠,没有机械,全靠人工。为了降低河床,就必须从河中心往下挖好几米深。临时河道挖好后,先把流量约为三十立方的滹沱河水拦腰截住,改向“引河”。

为尽快截流,必须打好全面铺开工程的第一仗,我们分散在拦河坝上,拉土的,装沙的,举铁锤的,打木钎的,扛稻草袋的……所有参加截流的人,全都动了起来。张总指挥、袁政委都在场。领导们不分彼此,都同大家一起干活。随着一声令下,民兵们争先恐后,按照各自分工,开始了紧张激烈的截流战斗。

越是在把河水截住的紧要关头,河水越是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汹涌而下。扛过去的沙石,装满土的草袋,扔到河中,如石沉大海,一下就无影无踪了。

面对怒吼猛涨的河水,张总指挥高声吼道:“同志们!时间不等人,不战胜它绝不收兵,跟我来!”扑通一声,他跳下水了!又扑通一声,袁政委也跳下水了!在他俩的带动下,民兵们一排排、一队队跟着都跳了下去。大家不约而同,手拉手,肩并肩,用血肉之躯组成一道道水中人墙,再也没有滹沱河水肆虐的空当了。

然而那冰冷的河水,却像刀剑一样向我们的肌骨刺去,冷得全身打颤,上下牙齿咯咯直响,一个趔趄,一个人就倒下去了,马上被相邻的人救起来,没有晕倒的照样同河水搏斗着。从上午到傍晚,经过七八个小时艰苦激战,才彻底截住了滹沱河水。

“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人们走上岸边,喜庆地吆喝着。“快拿酒来!快拿酒来!”脱掉身上浸水沉重的衣服,人们尽快用酒擦拭着肌体,虽然仍旧冷得直打哆嗦。

河水改道后,治理滹沱河工程可以全面铺开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刮风下雪,我们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中午不休息,在滹沱河里挖淤泥、铲卵石、筑河堤。经过近万名民兵一冬一春的艰苦奋战,滹沱河河床降低了十多米,拓宽了几十米,解决了几百万亩土地不能种庄稼的问题。这一工程不仅改良了土壤,而且还增加了土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虽然我因寒冬下水小腿落下冻伤的病根,但却为能参加治理滹沱河大会战、造福当地人民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随着时代的进步,机械化挖河取代了人工挖河,大型挖掘机把河挖得又快又好,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可过去挖河“大兵团”作战的宏大场面却难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