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十年援藏岁月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4月16日 第 06 版 )

◆王继光

“老西藏精神”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与西藏革命建设特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支边援藏优秀干部孔繁森精神的体现,是驻藏部队几代官兵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英勇奋斗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长期以来激励和感召着一批又一批的驻藏干部、各方面的仁人志士,为西藏的各项事业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攻坚克难、不懈奋斗。

我原籍保德县,1978年从农学院农田水利系毕业,1979年进藏支援西藏边疆建设,任职于仁布县农牧局,在技术员、工程师、水电队长、局长岗位工作长达十年之久。当时西藏基层部门设置少,农牧局包含了农、林、牧、水、电、机等所有生产性的行业。起初我主要从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常年在野外作业,风餐露宿,徒步行走,骑马下乡,与藏族同胞一起住帐篷,喝酥油茶,饮青稞酒,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我们设计施工,竭尽所能,历经艰难,兴建了长达45公里的友谊水渠和容量30万立方米的江嘎水库。清澈甘甜的山泉水缓缓引入了农田,流进了县城,实现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便用水的百年之梦。在竣工剪彩仪式上,藏族同胞献哈达,县领导紧握我的双手,称赞我是仁布县的大功臣。

随着职务的变动,县里赋予我的职责也更大了。要求组织农牧局各专业的科技人员,对农、林、牧、水、电、机等各行业的生产建设进行深入调研,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了摸清农牧业的各种资源,我和同事用脚步丈量过仁布县的山山水水、田园草场;为了有效推广各项农业技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我们长年累月深入农牧区,奋战在田间地头,同农牧民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进行田间实验、技术示范。我们顶着烈日登高山,冒着严寒上牧场,为牲畜防疫治病,进行畜种改良;我们在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农牧区人工种草、推广网围栏建设、林业生产苗木培育、人工植树造林、农业机械化实验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我们驻守在野外据点、雅鲁江畔,观天象、测水情,积累水文资料。工作生活条件极为简陋,靠牛粪取暖做饭,在烛光下看书写作,甚至喝不上一口干净的水,跨江过河就乘坐一个很危险的牛皮筏。条件好一些的地方,爬个货车大箱,搭个拖拉机,便也很知足了。通过一系列调研、摸底、考察实践,为提高仁布县农业水利化、农机电气化,种田、养畜科学化水平,促进农牧业生产发展,农牧民脱贫致富,奉献出个人的聪明才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88年,我的养父突患疾病,独自一人生活无法自理,组织上调我返回原籍工作。而今,我已年逾古稀,回望过去,我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经艰难,矢志不渝。我用半生的经历,践行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老西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