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乡间的道路上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10月19日 第 04 版 )

□周在珍

金秋的村庄,正浸在暖融融的秋阳里。层层叠叠的绿树如流动的画帧,环抱着村落,每一帧都缀着透亮的光,连空气里都浮着秋阳晒过的暖香。这个国庆假期,我走在乡间的道路上。

行至村口,四米高的村标稳稳矗立,“康家塔村”四个大字遒劲醒目,像一枚厚重的印章,牢牢锚定了故土的坐标。架空的电网片泛着柔和的银光,静静织入秋景;不远处的坡地上,海红果树缀满果实,像一串串悬着的小灯笼,风一吹,便飘出满树鲜活的甜意。脚下,宽阔洁净的公路向村舍深处延伸,路侧的庄稼正拔节生长,翠嫩的绿意与金灿的秋阳映在一起,漫出蓬勃的生机。

这是生我养我的故土,回眸间,忆起儿时的岁月仍清晰如昨。村离县城仅二里半,步行30分钟,路却窄得仅容一人侧身,碎石混着红泥嵌在缝隙里,下雨天就湿滑难行。对面来人,必得双双贴紧崖壁错步,稍失神便可能坠向崖下坑洼处。每次跟着母亲去县城看戏或扯布料做新衣服,总攥紧她的手,掌心的汗浸湿她粗糙的手背,又怕摔进灌木丛野酸枣林。偶尔脚下一滑,母亲会拽我到身侧,轻声嗔句“慢些”,再稳稳牵我前行。这般逼仄的路,印着祖辈数代人的脚印,走过赶考秀才的匆匆身影,也装着我儿时的紧张与企盼的雀跃。

那时的运输全凭苦力。生火的炭,靠着大人小孩担挑。记忆中父亲挑着两筐粮,扁担在肩头压出痕迹,走一步便“咯吱”响,像替他喘气。额上汗珠砸在土路,他却不歇脚,只偶尔在宽处放下扁担,摸出粗瓷小壶喝口凉白开,抹把脸上的汗水,仍笑着说“快回吧”,直起身时,肩头扁担更沉,脚步却依旧稳当。祖辈们就这样,在苦日子里讨生活,把崎岖山路走成熟路,把紧巴日子扛出盼头。

如今,骑摩托、自驾车六分钟抵达县城。近年乡村振兴、环境整治,家乡彻底换了新颜。村里的梯田,村民握着新式耕地机和播种机的扶手,不像过去靠牛耕种土地。三条四米宽的公路如坚实臂膀,托着日子向光里走:一条连起邻村,把隔山相望缩成推门串户;另两条直通县城。往日雨天踩泥、晴天吃灰的路,如今走得宽敞。公路两旁栽植侧柏、国槐,打造连贯特色长廊,村民们出售地里的青菜、架上的瓜果,从田间装货、往县城运货都顺顺当当,小日子也跟着顺畅起来。

村内小广场上,健身器材错落摆放,分类垃圾桶立在角落,规划好的停车区让车辆井然有序。墙面更融入文化元素,村委会办公室玻璃敞亮,村务公开,围墙粉刷。民生话题有落实,从“缺医少教”到“保障兜底”,乡村的生活质感悄然升级。村里卫生员,按时数字化诊疗,老年人的补贴按时到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逐年提高。家家户户门前,桃、李、杏、梨、苹果、核桃等果树错落有致。春有粉桃、红杏、白梨花次第绽放,香气漫村。夏有青果缀枝,在叶间探头。秋季果实累累,红苹果、大黄梨、青褐核桃挂满枝头,还有母亲门前亲手栽种的红枣树,枝丫间是颗颗枣儿,满眼的丰收让人陶醉在欢乐中。

山峰叠翠,河水澄澈。田野间,金黄谷穗、饱满糜黍在风中翻滚,层层浪涛涌动着丰收热潮,金秋沃野如画卷铺展,勾勒出乡村富饶轮廓。曾几何时,村民还得肩挑手提担水吃,如今水、电、路早已全通,基础设施完善让日子愈发舒心。眼下,蓄引水提升工程正紧锣密鼓推进,工人忙着挖坑修渠、铺设管道,为村子的明天再添一份坚实保障。

望着眼前的公路、果林与忙碌的工地,儿时攥着母亲的手小心翼翼走土路的紧张,父亲挑着粮担汗湿肩头的模样,与此刻的明亮图景在眼前交织。这方土地藏着我半生的记忆,它从崎岖里生出坦途,从贫瘠中结出果实,每一寸变化都浸着祖辈的汗水与今人的干劲,也让我对故土的眷恋,多了沉甸甸的踏实与热乎乎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