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烟头的故事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10月19日 第 04 版 )

□齐志勇

那天,孙子开车,儿子当解说员,我们一家三代人,同乘一辆车,其乐融融。按照预定的路线,开始了出游的行程。用一周的时间,游览了忻州的市政建设、南北纵向的六条大道和主要景点。目睹如今之忻州,不由联想到它的过去,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地委专署还在打磨巷圪旦之上,我当时在农工部供职。古城外,仅有军分区和医院、影院、学校等少数单位。后来,随着地委专署的搬迁,所属各单位陆续搬出城外。建筑标准很低,除地委专署是两栋三层小楼外,其他单位大多是平房,与现在根本无法相比。如今的忻州发展之快、变化之大,令人折服。我感受深刻,无比兴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事实证明:忻州这个古老的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游览途中,由一个烟头引发了一个故事,我目睹了事情的全过程,从而令我深思。

那是在雄伟壮观、风格别致的七一大桥上,我们正准备拍照留念,这时,一个骑自行车的小伙子,留着黄色的卷发,叼着香烟,双手撒把,向我们飞驰而来。我正全神贯注地欣赏小伙子颇佳的骑艺,没想到他将叼着的烟头,突然吐在桥面上,扬长而去。

“站住!”这一喊,声如洪钟,将小伙子镇住。只见他一个急刹车,停了下来,双腿一叉,站在了原地。随即人流中走出一人,约有六十多岁,红光满面,身体健壮,像个退休职工。老同志手指着还在冒烟的烟头,目光如炬,严肃地直视着小伙子,一言不发。小伙子有点不耐烦地扭头一看,自言自语地说:明白了。他跨下车来,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嘴里嘟囔着:“不就一个烟头,有什么了不起,值得大惊小怪?我捡了还不行吗?”

“不行!”老同志斩钉截铁地回答,并对小伙子严肃地指出:“你的不良行为,已经违反了城市管理的有关规定,在众目睽睽下没有一点悔意,态度还很不端正,这是不能容忍的。”稍停片刻,他又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看你骑着自行车,应该也是本地人,这个城市就是我们自己的家,要热爱它、维护它,你却给它抹黑、泼脏水,这对吗?”这时围观的群众愈来愈多,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一起批评教育他。小伙子不知不觉地低下了头,额上渗出了汗水,一边不停地说:“是我的不对,是我的错。”一边不断地向大家鞠躬道歉……

那位老同志瞧着小伙子的表现,满意地笑了。我上前对老同志说:“好样的!我猜你一定是位合格的督查员。”他笑着回答:“老哥,你猜错了,我不是。这么给你说吧,如今的市民觉悟都很高,都很自觉,可以说,人人既是市民,又是督查员。”

这件事不由地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四十多年前,单位安排我到国外出差,在那里逗留期间,我和另外一个县的老李同志住在一个房间。我们两人很投缘,无话不谈。他对我说,自己快要退休了,要把工作变为动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工作。老李嗜烟如命,烟不离嘴,含着香烟也能和人交谈自如,说话时烟贴在了下嘴唇,不停地摆动,他的上衣胸前有不少小洞,估计是被烟烫的。

有天早晨,我一人在宾馆外散步,边吸烟边走,随手将烟头扔在了路上。这时有个中年妇女出现在眼前,她把烟头捡起放进垃圾桶内,然后走过来,低头行礼,微笑着跟我讲话。虽然我不懂外语,但懂得她的意思,于是不停地低头行礼致歉。这件事令我羞愧难言,无地自容。这一教训,深深地镌刻在我心间,终生难忘。

出差结束回到北京,组织方说可在京游览一至两天,各自回去不再集中。我和老李在天安门广场游览时,看到一个公厕,这个机会对烟瘾大的老李来说,可不能错过,他拉着我就进入公厕,快速点了一支烟,深吸几口后,总算过了瘾。刚走出公厕,老李就将烟头扔在地上。这时不知从哪里一下钻出了一个臂带红袖章的人,对老李说:“罚款两元。”老李也没含糊痛快地交了钱。刚走出几步,回头又叫住那个人,要了罚款凭据。我不解地说:“要那干嘛?”“是的,我清楚没什么用。我只是想留个纪念,随时提醒我以后不能乱扔烟头。”老李真诚地说。

这是几件小事,都由一个烟头引起。不同的是时间、地点和当事人的身份。仔细咀嚼,深刻品味,发人深思:小处不可随便,小事可见大理!我们决不能忽视小错,它是滋生大错的温床。人人都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就会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往大道理讲,全民素质的提升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社会进步,是全民素质提升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全民素质是基础,必须不断提高和筑牢。

捡起小烟头,传播大文明;烟头不落地,城市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