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爷爷六根先生

□栗旭晨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09月28日 第 04 版 )

前不久,朋友红勇发来一张他家的房契照片。房契签订于1954年2月7日,内容为兄弟之间房产分割及搬迁事宜,落款除家长、见(证)人外,最后是书人栗六根。这份契约是爷爷流传于今为数不多的墨迹,已经存世七十一年了。

曾祖父信奉多子多福,一连生育了五个女儿,爷爷的降生让曾祖父喜出望外,起名为庆元,寓意吉庆开端、福泽长久。曾祖父把儿子当宝贝,起了个乳名叫六根,期望儿子栽根传后。

爷爷从村里私塾读到镇上,又读到县城,成了我们那一带文化程度最高的人。年轻气盛的爷爷恨秃笔不能救国,投笔从戎,在太原军队上谋得一文秘差事,梦想着从此可以挥斥方遒。可是梦想自生自灭,1948年冬天,爷爷辞职返乡做了一名乡村语文教员,踏上了传道授业解惑之路,在边扫盲边育人的艰难环境中,慎微,寡言,率真,秉行,为教书育人而默默努力付出。

作为一介书人,爷爷把他的书法才华发挥到了极致。他告诉学生必须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要求学生每天都要临帖写仿,“日习二十大字,暑雨祁寒不辍”,强调执笔要指实、管直、笔中,对不听话者以戒尺侍候。每天上书法课,最悦耳动听的声音就是学生们用指尖触摸宣纸的摩擦声。当阳光从窗外照到墨痕上时,爷爷喜不自禁,心满意足之感便在嘴角荡漾开来。学生们大多学会了写书子(信),写春联,十里八乡都知晓南高村有位书技精湛、文采灿然的教书匠,六根先生的声誉不胫而走。

中午散学后,为了感谢先生的辛勤付出,家长送来热腾腾的饭菜,爷爷坚推不受,让来者很是诧异,撂下一句“不近情理的老学究”,悻悻而回,既是尊敬,也是揶揄。爷爷不想给尚在贫困中的乡亲们添麻烦,更不愿破例,他知道只要学生肯用功,家长明事理,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那些被岁月湮没的书法之道和智慧,宛若一道光照亮了求学者的人生之路,使他们成为乡野上第一批有文化的人。

爷爷是老生子,体弱多病,五十岁便辞职回乡,他对春种秋收不得要领,几乎每天都泡在读书和写字中,从“颜柳欧赵”四大家中学其所长,补己之短,使得书技更加炉火纯青。爷爷最忙碌的时候是腊月写春联,东家叫,西邻请,写完这家写那家,空闲很少。写春联是没有报酬的,墨汁用的是自家的,有时候乡邻的红纸买少了,或者是写错了一个字,爷爷还得掏钱去买,惹得奶奶的脸色很不好看。

如果有红、白事筵,东家就会提早来请爷爷写对联,点烟敬茶,恭敬有加,爷爷挥洒自如,顷刻而就。爷爷还经常帮人写书信,写契约,写状子,写乔迁,写寿联,写匾额,人们都说能请来六根先生写字,有颜面,上台面,实在是一件幸事。

爷爷恃才傲物,坚守传统,认为习字先修身,唯有心正,方能笔正。他笃定羊毫写大字,兼毫写小字,即使是磨墨,必须磨够一袋烟的工夫。爷爷还认为行草虽运笔放纵,但要收放自如,亦如做人做事。爷爷每天都要提着马扎到街头小坐,谈天说地,攀今揽古,累了随手捡根小木棍在地上写写画画,起起落落,就像舞者的脚尖,点地、旋转、跳跃,让人一眼就深陷其中。

爷爷这一辈子,在短暂的人生舞台上,以书人默默登场,师者精彩演出,六根先生完美谢幕,心无旁骛地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规规矩矩写字,勤勤恳恳教书,堂堂正正做人,是脊梁,也是风骨。也许,这正是爷爷值得被尊敬和怀念的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