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
□刘绍英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09月21日 第 04 版 )
喜欢艺术的朋友们不知发现了没有,从去年中旬开始到现在,一些受众多的微信公众号如《今日头条》等连续登载优秀的素描、速写、油画等绘画作品,让人们尽情地去欣赏基础艺术之美。当然,我本人每遇优秀的作品,一定要认真地打印出来进行收藏,只因为喜欢,也是对我曾经刻苦追求艺术的一种纪念。
曾经的我,对艺术无比热爱,饱含激情,把自己的青春岁月悉数奉献出来,遨游在素描、速写、油画的艺术天地中不能自拔。往事历历在目,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温暖如昨。
记得1984年的冬天异常寒冷。这一年我高考落榜后,在朋友推荐下来到山西大学艺术系大二油画班跟班学习绘画。从此,自幼喜欢画画的我,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如鱼得水,开始了正规的绘画训练。学习期间,每天欣赏着老师、同学们一幅幅优秀的艺术作品,自己流连忘返,爱不释手。这些作品虽然风格各异,表现手法不一,但它们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界限,总能触动我的心灵,促使我奋进,尽情享受精神食粮。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们班年轻的王建平老师在一张素描纸上,手拿半截炭精条,寥寥数笔就将模特对象描绘得准确到位,神形兼备,其线条、构图等视觉元素表现恰当,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传达出来,与观赏者共鸣。原来这就是绘画,这种能深深打动我的艺术,它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废寝忘食,着魔似的刻苦训练起来。
上世纪80年代的山西大学还是分南北两院,北院较大、南院较小,艺术系就在南院的尽头,而两院中间则以许西村为界限。当时的许西村是由大小不等的平房组成的小村落,很多外地来的艺术类考生都扎堆居住在这里集训,以备参加高考。那年我与三个朋友合租了间很小的平房,一位是来自太原市的冀姓朋友,当时他的职业是太钢的火车司机,自幼学艺,基础扎实,最终考取山大,毕业后在太原、北京等地自办广告公司。一位是来自原平的武姓朋友,他天资聪颖,也有美术基础,最终考上鲁美,毕业后回山大任教,现在是教授。一位是来自神池的陈姓朋友,他与我一样,只是喜爱,没有美术基础,但他悟性很高,短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后来不知何故,只考一次试未通过,就回神池做买卖去了。
处在艺术的氛围里,出于对艺术的无比热爱,我们四个人都忘我地投入到学习训练当中。那时候,也许是年轻气盛,也许是经济较差,一整个冬天我们没有火炉取暖,真是“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迎来小雪,送走大寒,往往室外大雪纷飞,室内滴水成冰。夜深人静,我们都棉被裹身,窝在床上,哈着气试图温热冻得发红的手指。清楚地记得,当时离我们住处不远的小卖部每包0.5元的上海美味肉蓉面是我们的最爱,但父母亲每月给我的那点生活费根本不敢随意去购买。我只知道,每省一分钱,就能让购买铅笔、素描纸及油画颜料的费用充足起来,让我在灵感来临时尽情挥笔。
不过我们也有大快朵颐、品尝美味的时刻。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我们几个饥肠辘辘,突发奇想,拿了个大塑料袋,悄悄绕过山大南院,跨过排水沟到了一大片菜地里,动作麻利地拔回几棵青翠欲滴的大白菜。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菜品纯绿色、无污染。我们几个人把“偷”回来的白菜洗净切成条再控出多余水分,食盐、味精、酱油、陈醋一顿胡乱搅拌,几滴祁县小磨香油一洒,屋内立马就香气四溢。深秋的夜晚已有几分寒意,黛蓝色的夜空中星星闪烁,四周静悄悄的,只有我们在陋室里热血沸腾,面对看着鲜、闻着香的鲜白菜狼吞虎咽起来……
往事如烟,不堪回首,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人们常说,艺术的尽头是忘我,古今中外艺术大师们莫不如此。我不止一次地想过,浑浑噩噩来人世间一回,有一个让自己虔诚地去相拥的艺术爱好,且把它当作温馨的港湾,在自己疲惫的时候能安静下来,抚慰心灵,那就是件很美好的事情。
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想方设法让自己安下心、静下来,尽可能地去追寻那个美好的感觉。再一次虔诚地手拿铅笔,心无旁骛,神情专注,一笔一划地去描绘少年英雄大卫的英姿与前古时期米开朗基罗艺术大师的风采;再一次深刻体会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对自由和人文主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