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论语》中的“宁武”
□付彦云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09月21日 第 03 版 )
宁武关城楼 张存良摄
周遇吉像 王文君摄
读《论语·公冶长》,“宁武子”这一人物的出现引人深思。“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此章通过评价卫国大夫宁武子的处世哲学,强调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精神。在政治清明时,他展现才智,辅佐君王;在世道混乱时,他韬光养晦,藏拙守志。这种“愚”并非真正的愚钝,而是深藏不露的智慧。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的贤臣,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载:“武子仕卫,当文公、成公之时。文公有道,而武子辅之成其道;成公无道,而武子辅之不失其国。”
事实上,春秋时期的卫国辖地大致为今河南北部,与今山西省宁武县远隔千里。宁武县境偏居内长城以南、汉胡杂处之域,春秋战国时期,晋西北、雁北以至阴山以南的区域都是楼烦国的领土,楼烦与东胡、林胡合称“三胡”。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楼烦国被破,归属赵国,宁武是其一部分,但当时并无“宁武”概念。至今,宁武土地上能够寻见当时印迹的大概只有楼子山的赵长城,为赵武灵王之父赵肃侯所筑。
宁武县名源于北魏时期设置的广宁、神武二郡,唐朝于楼烦郡治置宁武军,寓意“宁息武事、渴望和平”,后废。五代北汉置宁化军,后废,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为宁化县,次年置宁化军,熙宁年间废除。明洪武年间置宁化所,成化年间设宁武关。清雍正三年(1725年)宁武设府,领宁武、神池、五寨、偏关四县。随着历史演进,“宁武”之名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论语》中的“宁武子”与今天的宁武县,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联系在了一起,而宁武子身上所展现的精神也影响着一代代在宁武生活、战斗的人。
以明末名将周遇吉为例。明代宁武关是横亘晋北的一道巨大屏障,周围多建有长城,连接着城堡以作拱卫,形成一个以宁武关为中心的防卫集群。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加之旱灾频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闯王”李自成在农民起义中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历正月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之后誓师北上,东渡黄河,企图取道山西,直指京师。农历二月初八,李自成率军攻陷太原,在太原休整八天后又攻取了忻州,进而急攻代州。担任总兵的周遇吉凭城固守,连战十余日,杀敌万余,因兵少食尽,率军突围后退守宁武关。
然而,无论周遇吉如何备战,以山西孤旅是无法与李自成数十万大军相抗衡的。宁武关地势险要,而农民军又志在必得,此次战役进行得相当惨烈。好在周遇吉方火炮凶猛,致使农民军伤亡惨重,随后农民军派人传话:“若不投降,城破之日,必当屠城!”一些将领也曾劝说周遇吉不要一味硬拼,但被他断然拒绝:“一军皆忠义,何须要投降?”
接着李自成手下的将领再次对宁武关发起猛攻,在火炮的轰击之下,关城不断坍塌,农民军前赴后继,终于攻破宁武关。农民军攻入关城之后,周遇吉继续指挥巷战,从战马上摔下来后又徒步奋战不止,身中数箭,被农民军生擒后仍不屈服。农民军将周遇吉悬吊于高竿之上乱箭射死,后又将其尸体肢解。周遇吉的夫人刘氏素来勇健,带领几十名妇女拒守公廨,登上屋顶向农民军放箭,全部被农民军烧死。
明亡在即,周遇吉死守宁武关,与当年宁武子力佑卫成公何其相似;城破之时,被乱箭射杀,或有人讥其“愚不可及”,但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壮举,确实与宁武子有些相像。古往今来,宁武关下上演了无数场饱含家国情怀的忠勇之戏,涌现了无数拥有赤胆忠魂的热血“宁武子”,为后世传颂。
大凡地名,或取诸山川形胜,或取诸人文掌故,或以名言见称,或以传奇称道。而如能在取名时沁入点滴古典意蕴,浸润些许经论精髓,“文化有根,文明有源”,这样的探究也许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开展不无裨益。这篇题为“《论语》中的‘宁武’”的读书札记之初衷亦怀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