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火车头”岁月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09月14日 第 04 版 )

□王剑锋

前几天的一个夜晚,窗外的雨声时紧时慢。我打开一本保存多年的相册,目光停留在一张拍摄于三十年前的照片上,蓝色机车前的我风华正茂。这是我第一天到单位上班时的留影,浑身上下洋溢着一股说不出的喜悦与憧憬。

1995年7月,我来到太原北机务段报到,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8G型电力机车,这台机车长33米,主体天蓝色,中间夹着白色横道,牵引功率首屈一指。我站在它庞大的身躯面前,感觉到它不可抵挡的力量,脑子里随即产生了驾驶这台“巨无霸”在万里铁道线上驰骋的想法。也是从那一天起,我开始了和机车的不解之缘。

从实习到副司机,再到司机,我走过了5年时光。这其中,有过苦、有过累,但我心中的梦从没放弃。

难以忘记参加火车司机考试的那段时光。备考内容庞大,理论方面包含五本厚厚的规章以及机车理论书籍;实操中,每个机车部件的名称和状态必须达到闭着眼睛都熟知的程度,机车试验时必须达到不出驾驶室就能准确判断出故障点的水准,操纵中必须保证不看速度表就能盲测准确的运行速度,几千吨的列车对标停车必须精准无误……

于是,我一次次在回家的路上坐在路边背书,一次次在闷热的机车里汗流浃背地练习检查,一次次计算机车牵引力、减压量对列车运行速度的影响。两年的时间,没有娱乐,只有学习。那时我刚刚结婚,妻子很支持我,没有让家务耽误过我。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通过了严格的考试,当上了一名真正的火车司机。拿到驾驶证的那一刻,想到从今以后自己就要独立驾驶机车,把万千旅客或物资平安送到远方,我觉得这个薄薄的证件重若千钧,肩膀上有了沉甸甸的责任。

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遇突降大雪和冻雨等灾害天气,急需电煤。我和副司机积极响应铁路局和机务段号召,相约商定克服一切困难,为抢运电煤做出一名火车司机应有的贡献。有一次,我驾驶的机车牵引一列4000多吨的运煤列车,准备发车前,列车调度员通知我必须在规定的20分钟内到达下一站,如果延误一分钟,就可能会影响另一趟列车通过。我听后心头一紧,立刻安排副司机进行机车检查,做好发车准备。

出站的信号开放了,我按照既定的操纵方案,快速而平稳地启动列车。运行途中,我提前计算列车制动和缓解时机,利用线路的坡度让列车安全、高速运行,最终用了18分钟到达下一站停车。几分钟后,一列满载货物的列车从旁边股道上疾速通过,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时光飞转,我所驾驶的机车,也从8G型电力机车更换为功率更大的和谐型机车,这是我国自主生产的机车。每一次从太原出发,迎着晨曦朝远方驶出时,我都沉着冷静而满怀信心,为自己的这个岗位感到骄傲。

去年9月的一天早晨,为了满足太岳革命老区群众出行,一列特殊的列车从太原站开出,迎着朝阳向着500多公里外的安泽驶去,这是瓦日铁路开通客车前的试验车。机车驾驶室里,我和其他各方专业人员全神贯注,不时记录着数据、反馈信息。这次我们的任务是对沿途线路情况再次勘查,消除一切可能影响列车运行安全的隐患。车窗外,绿树红花不时闪过,茫茫绿野尽收眼底,可我却无暇欣赏,只是仔细记录着一个个数据。那天列车返回太原时已是深夜,虽然自己有些疲惫,但想到这次试验将让老区百姓早一天坐上客车出行,身上的疲倦之感便荡然无存。几天后,列车正式从太原开往安泽,我的心里比喝了蜜还要甜。

目光从三十年前的照片上移开,我继续翻看后面的一帧帧照片。相册翻至最后一页,是一张自己站在复兴号动车组前的照片,照片上的我已生华发、青春不再,但回望火车司机生涯,我依然热爱着我的岗位,因为我见证了我国铁路的发展、见证了铁路人的担当。

我为自己是一名火车司机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