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里黄河绿如蓝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07月20日 第 01 版 )

黄河流出禹门口卢继全摄

保德新城区全貌李智摄

晋蒙黄河大桥张存良摄

老牛湾卢鹏宇摄

□作者高定存

家门前的黄河,一年比一年清,一年比一年绿。时值立夏,河边的大柳树枝叶相连,织成一道翠绿长墙,壮观之余,能让人想起“绿云扰扰”“柳色如云”之类的古诗词。然而站在树下放眼黄河,河水之绿丝毫不逊柳色。一河清流如同一河绿色琉璃,不急不缓,平稳向下漂滑,微风拂过,波纹皴如釉面。这一河流动的绿色比柳色更深,更浓,更生动,看着更有精神。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拍照,照片里的黄河,蔚蓝如大海。

黄河自几时黄起,黄了多少年,无人知晓。在古人眼中,黄河清与圣人出一样难得,偶遇河清三两日,人们便要当作大吉兆,喜滋滋记于心上。家乡保德县河水泛清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县城上游七公里处建起天桥水电站,泥沙被大坝拦蓄,黄河开始断断续续变清。以后随着上游万家寨、龙口两座水电站建成,河清时间越来越长。到2024年,上游开河凌汛也被大坝拦蓄,三月未见桃花水。如此一来,保德段黄河一年有八九个月碧水映蓝天,简直可与漓江媲美。

家门前的黄河清澈如蓝,整个晋陕峡谷段如何?2025年4月27日,我和朋友开车从保德出发,顺流而下,探看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同时也去看黄河清澈有多远。

出发前先咨询天桥水电站运行处,得知当日黄河流量为每秒517立方。上游从龙羊峡开始,二十几座大坝次第相接,下泄流量由黄委会指令调控。从开春到立夏,保德段黄河流量大体都在每秒500立方左右。当年贺敬之在《三门峡歌》中写道:“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六十余年后,这一豪言壮语变为了现实。

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下行,河滩里的枣树开始绽出新芽,农人在耕作,正是一年春好处。从保德到碛口古镇220公里,黄河一路清澈,一些落差大的河段上有白浪翻卷,声势不算大,但赏心悦目,风景别样。前些年来碛口古镇,黄河还是地道的黄色,今年也已和保德段一样,清澈碧绿。水流减少,曾让船工们胆战心惊的大同碛,也没有了往日的汹涌巨浪,只翻卷着一连串的白色浪花。河水流动的声音也不是往昔那一种沉闷如雷的轰鸣,而变成了一种清脆明亮的哗哗声。东边河滩上,大片礁石林裸露在外,好似哪一位神仙摆下的石头阵。遥想当年,这些礁石隐于水下,不知毁掉了多少船只。现在水落石出,白花花晒在太阳底下,供游人观赏。

从碛口继续下行,走过石楼湾、乾坤湾,黄河依旧清澈不染。站在山上看下去,深深峡谷里,黄河宛若一条绿色缎带,温柔盘旋于峡谷中。历史上,黄河奔腾咆哮,穿高原,裂峡谷,卷泥走石,何其壮也!而今变为一河清流,委婉如同一个小姑娘,这情景,让人感觉有几分梦幻。

先前我曾到过壶口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春季水少,秋季水多,但两次所见都是黄色瀑布。这一次来,壶口的黄河也已变绿,那激荡万年闻名世界的黄色瀑布,已然变换了颜色,雪浪堆叠,珠飞玉溅是另一番景致。太阳落山时,站在黄河大桥上往下看,窄窄的龙漕里只有半漕水在缓缓流动,两面裸露着坚硬而又干净的岩石河床。河水受挤压的同时,绿色也被浓缩,看上去比保德的还要绿,还要浓,浓得化不开。

从壶口到禹门口,沿途有不少观景台,下临深谷,白浪翻卷,水声响亮。黄河泛黄时候,观景台上只闻水声轰鸣,看不出浪花。此时黄河清,白浪显,成了新景。抵达禹门口,黄河也是绿的,游艇在河里开过,水面上划出道道波纹,宛如铺展着的巨幅油画。

晋陕峡谷段碧水如蓝,出龙门后,河道骤然开阔,铺满泥沙,下游河水变黄没有?我发微信问永济的朋友,他发来风陵渡的视频和照片,黄河也是绿的。风陵渡以下有三门峡和小浪底两座大坝,黄河只能更清更绿。由此可知,整个黄河上中游,几千里皆绿水如蓝,实乃千万年未有之大景观。

黄河变清变绿,有诸多原因。首先是黄土高原持续几十年的水土保持工作大见成效,大量坡地整修为平地,退耕还林,种草种树,植被增加,生态改善,很多地方做到了“土不下山,水不出沟”。据黄委会测算,近二十年来,黄河中游输沙量减少了80%左右。拦截泥沙的同时,水流自然也要被拦截一部分,故水量也有所减少。有资料显示,2000年以后,黄河年均径流量较20世纪减少了40%。2025年春天,黄河流域降水偏少近三成,众多支流输水乏力,黄河流量小,带不动泥沙,故河清三千里。

河清的另一个原因,是一系列大坝沉淀了泥沙,同时调控流量,河水不再大涨大落,长时间平稳下行,泥沙不再翻卷。流量调控能保证下游不断流,能让沿途各引黄工程有水可用,将黄河水用到最需要之处,功莫大焉。

控制水土流失,让黄河变清,这是多少代人梦寐以求之事,几十年奋斗,而今终成现实。唯一忧虑的是黄河水量减少,会有不利之处,一切还有待科学论证,有待实践检验。

长路漫漫,沧海桑田,且让我们记下这一刻,2025年春夏之交,三千里黄河绿如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