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原平:社区“小食堂”烹出基层治理“幸福味”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11月15日 第 03 版 )
原平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探索“党建+社区食堂”服务模式,把社区食堂建设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凝聚合力,以“一餐热饭”温润民心,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筑牢服务根基 烹出民生温度
原平市从群众最关切的日常就餐问题入手,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以“小食堂”书写基层治理“大文章”。依托“党建+”思维,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探索出一条贴近生活、温暖人心的民生服务路径。
组织赋能建阵地。突出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由社区党组织书记牵头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整合辖区资源,高效盘活闲置公共空间。南城街道建设街社区党委主动对接物业,将250平方米闲置库房改造为标准化社区食堂;吉祥街道沙河桥社区依托120平方米小区活动用房建成便民食堂,真正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企业赋能强运营。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引入2家专业餐饮企业参与运营,坚持“公益属性、微利可持续”原则。社区党组织与企业签订协议,明确权责关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确保食堂服务规范、持久暖心。
需求赋能优供给。扎实开展“敲门行动”,组织党员、网格员、志愿者420余人,累计走访居民2000余户,征集饮食偏好、服务建议等80余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实现“群众点什么、食堂做什么”,推动服务模式从“供给型”向“需求型”转变。
聚焦精准服务 传递组织温暖
原平市以“三个精准”推动社区食堂膳食服务提质增效,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让社区食堂成为居民愿意来、留得住、评价好的暖心阵地。
精准定标守护食品安全。制定《社区食堂服务标准细则》,严格规范食材采购、储存、加工和餐具消毒、食品留样等环节,实行“明厨亮灶”,发动党员志愿者参与日常监督,筑牢食品安全防线,让居民吃得放心、舒心。
精准供餐满足多元需求。推行差异化供餐模式,为青少年定制“营养套餐”,注重均衡搭配;为青年人推出“便捷套餐”,丰富口味选择;为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量身定制“健康餐”,低油低盐、软烂易消化。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菜品,夏有绿豆汤、凉拌菜,冬备羊肉汤、热炖菜,居民满意度持续提升,顾客复购率超80%。
精准回应实现服务闭环。设立民意反馈箱,每日专人整理居民意见,针对反映集中的菜品、设施、时间等问题,及时响应、快速整改,形成“收集—反馈—整改—公示”高效服务机制。目前已落实居民有效建议30余条,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深化治理融合 汇聚共建合力
原平市以“三个联动”将社区食堂打造为凝聚群众、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一线阵地,推动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发力”。
队伍联动。组建以200余名直管党员为核心的“助餐服务队”,联动网格员、志愿者凝聚服务合力,建立特殊群体台账,对200余名高龄、独居、行动不便老人实行“一对一”帮扶,恶劣天气送餐上门,建设街社区同步建成长者服务站,提供助餐、健康监测等一体化服务,实现关爱到户、温暖到人。
机制联动。在坚持公益基础上创新反哺机制,推出团体优惠,10人以上团体就餐享8折优惠;设立“反哺窗口”,为30余名困难群众提供优惠餐食和定制服务;实施“志愿服务信用积分”制度,居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积累积分兑换餐费,有效激发社区自我服务内生动力。
场景联动。打造“饭点说事”“餐桌议事”等协商场景,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讨论。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团圆饭”“敬老宴”“包饺子大赛”等特色活动30余场,吸引2000余人次参与,社区食堂成为邻里交往、情感交融的公共空间,为基层治理注入温情活力。
“党建+社区食堂”模式已成为原平市基层治理的一张暖心名片,它不仅是解决群众就餐问题的民生工程,更是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纽带。原平市将持续深化这一模式,不断拓展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品质,努力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平经验”,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暖心力量。
(本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