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府区南陀罗沟村:从荒地生金到多元开花

本报记者 张志远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11月01日 第 02 版 )

三交镇南陀罗沟村的村民正在晾晒玉米。本报记者冯伟伦摄

深秋午后的阳光洒满忻府区东呼延玉米烘干厂,三交镇南陀罗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利山盯着传送带上金灿灿的玉米,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这三天村集体种植的玉米就卖了12万元,今年520亩玉米预计能让村集体增收40万元。”他的话语里满是干劲,“努力个两年,俺村应该有机会成为忻府区的示范村。”

一旁帮忙清点玉米的村民王万荣凑了过来,指着玉米堆笑着说:“以前村里地撂荒着,钱也不多,大伙心里都没个底儿。这几年王书记带着俺们搞土地流转、种经济作物,现在不仅地里有收成,务工也有收入,到了年底还能分红。这样的好书记,咱打心眼儿里佩服!”

南陀罗沟村地处三交镇东北部,合马线穿村而过,距离市区26公里,全村有263户582人,常住人口却仅有101户182人,是典型的山区村庄。曾经,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常住人口少、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像一道道枷锁制约着村庄发展。转折发生在2021年。那一年,村党支部以强村富民为目标,扛起乡村振兴大旗;三交镇政府也将南陀罗沟村列为重点发展村;忻府区机关事务管理局迅速派驻第一书记驻村,从政策解读、资金对接到项目协调全程跟进……通过“政府搭台、支部唱戏、村民参与”的模式,助力村庄激活内生动力、发展多元产业,让这个山区村焕发出新活力。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了才叫富!”这是王利山常挂在嘴边的话。原本他常年经商、育苗,是远近闻名的能人。为了带领全村人一起过上好日子,他主动牵头带动村集体种植,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事业中。村民王眉和提起这事就忍不住夸赞:“为了帮俺们把地盘活,王书记天天往村民家里跑,讲政策、算收益,连自家的地都顾不上管。现在,俺家流转的5亩地,每年都能拿到租金,我还能在村里的种植基地打工,一年多挣上万元,这一切都得感谢王书记啊!”

在镇政府的指导和驻村第一书记杨海红的协助下,村党支部从“点”上发力,巩固传统产业,为乡村振兴筑牢根基。针对村里存在的坡地撂荒、种植产业规模小且分散等问题,村党支部确定了“土地流转+撂荒地整治”的模式。三交镇包村干部为村里提供土地政策解读服务和整治技术指导,还协调区里的农业专家到村开展种植培训。村干部逐户摸排撂荒地情况,上门宣传政策、协商流转事宜,用真心换来了村民的支持。通过村集体出资流转土地、耕种机动地、整治撂荒地,实现了耕地连片规模种植。同时,村里利用购置的农机具降低生产成本,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新修上山道路,开展土地耕作。

2023年,村里争取到市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补助资金15万元,在345亩撂荒地上推广大葱、甜玉米套种大豆、板栗南瓜种植。为有效降低种植风险,村党支部与吉祥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订单农业。企业负责提供种子、化肥、技术指导以及收获服务,直接在田间地头进行收购,让村集体种植无后顾之忧。“以往种庄稼只能靠天吃饭,如今有了村党支部牵头、企业兜底,镇里还时常派专家前来指导,我们种地时心里踏实多了。去年大葱卖出了好价钱,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参与种植的村民王建银感慨道。

在养殖业方面,村党支部充分考量村庄养殖业历史悠久、生态环境好等优势,决定发展规模化蛋鸡养殖。三交镇党委积极支持村里申报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2025年,村里成功申报上级扶持资金70万元,建设总面积约1170平方米的规模化养鸡场,拟委托专业养殖服务中心负责经营管理。村集体经济每年预计能收入5万元以上。

不仅如此,村党支部还在“线”上延伸,培育新兴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2023年,华电中来光伏发电项目落户三交镇,镇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将项目信息同步给南陀罗沟村,并协助村“两委”与项目方对接。王利山敏锐地抓住机遇,组织村“两委”干部商议,决定流转土地与光伏项目合作。村干部与项目方严格核查土地,确保不破坏林草地资源,最终流转超过350亩土地。从2025年起,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超过6万元。

三交镇党委书记郝福成说:“我们始终鼓励各村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产业、引进优质项目,南陀罗沟村充分发挥坡地多的优势,坚持流转耕种土地,引进光伏项目,开展建设养鸡场的探索实践,既保障了粮食安全、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为全镇各村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提供了好思路。镇里也会持续为这类项目提供服务保障。”

在文旅产业上,村党支部借鉴镇内小塔习村露营地项目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村依山傍水、树木葱绿的自然条件,引入山西千鼎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注资15万元,打造“休闲避暑娱乐场所”。如今,已委托第三方经营,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稳定的承包费用,也有利于带动农产品销售、增加群众的务工收入。

为实现长远发展,村党支部在“面”上求突破,布局未来产业。2023年,随着大葱、红薯市场的萎缩,村“两委”干部意识到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性。他们借鉴隰县玉露香梨的成功范例,决定试验发展玉露香梨种植,先期嫁接220株,预计于2028年首次挂果,为村集体持续增收添砖加瓦。

2024年,王利山引进种植人才,在村西建设大棚,试种2亩羊肚菌。村干部和种植户一起学习种植技术、观察菌群长势。最终,羊肚菌喜获丰收,平均每亩纯收入超过3万元。今年,村里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把种植规模扩大至10亩,并积极争取带动周边多个村的脱贫户参与种植。邻村村民孙大哥说:“往年我一直在树林里采摘羊肚菌,听说南陀罗沟村开展大棚种植,我也想尝试一下。”

如今的南陀罗沟村,产业发展多点开花,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2022年,村集体经济首次突破10万元;2024年底,更是超过20万元;今年预计将达到40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后,村里整治了人居环境、升级了防火卡口,还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为脱贫户提供劳动岗位,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不断提升。村民们常说:“有王书记带领,有镇政府帮衬,俺们村的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乡村产业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南陀罗沟村党支部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未来,南陀罗沟村将继续巩固坡地流转种植产业,推广特色种植模式,维护好光伏、露营地项目。打算在2025年底完成养鸡场建设并投入运营,以多元化产业发展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南陀罗沟篇章。”王利山信心满满地说。

“南陀罗沟村的发展是全镇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缩影,镇里将会继续加大对各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让更多村庄像南陀罗沟村一样,走出一条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好路子。”三交镇党委书记郝福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