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以“三个深度融合”推动山西转型发展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9月13日 第 03 版 )
核心阅读
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党中央交给山西的一项战略任务,我们要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完善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协同发展效应,重塑创新业态和产业发展模式,从而推动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
明确主体之间的关系,推动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源头,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载体,产业实际需求能够有效推动技术进步,进而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是虚实结合、协同发展的。数字经济以高创新性、强渗透性的特征赋能农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与此同时,实体经济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丰富场景,衍生出智慧农业、智能制造、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业态。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逐步融合、协同耦合的。先进制造业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实体支撑,而现代服务业为先进制造业提供了市场信息、物流、金融等服务,两者融合形成了多样化新业态,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服务型制造是融合的一种模式,不仅仅为客户提供产品,而是提供以产品及配套服务为基础的整体解决方案。
找准融合关键点,以点带面深化融合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点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尤其要聚焦山西重点产业链在补链延链过程中的行业关键技术。在煤机装备制造领域,重点攻克快速掘进系统成套设备远程控制和数字孪生交互技术、综采装备智能控制技术、煤矸石井下自动分选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等。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点是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如何嵌入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流程中,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持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山西加强数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推出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融合典型案例,不断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关键点是持续整合推出产品和服务组合,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满足客户不断升级的需求。山西以工业类开发区和省级重点专业镇为载体,推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特色制造业与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服务业深度融合,加速山西新型工业化进程。
打造融合基础设施,为融合提供平台载体
全力打造或运用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一是构建完善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鼓励山西有创新能力的链主企业联合链核企业和链上企业,整合本行业的设备、数据等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行业互联网。二是加快工业数据中心、大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中国移动(山西太原)智算中心等算力,主动服务山西钢铁、煤炭等行业的全流程运营,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赋能行业发展。三是主动融入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字化平台。支持山西企业主动接入并充分运用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
加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以实际生产场景为导向,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的协同创新。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提炼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主动向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机构“张榜悬赏”,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支持链主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运用创新平台,协同攻关本行业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力争形成一批标志性典型应用案例。
积极探索融合路径,推动融合走深走实
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人才是推动融合的核心要素。根据山西转型需求和产业实际需求,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构建高校与企业协同育才体系,培育转型发展所需的人才队伍。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山西重点产业链的发展所需,充分利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构建生态型创新网络组织,汇聚研发人员、教师、产业人员等的智慧,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银行、保险、信托等机构为企业、各类创新平台、中试熟化基地等提供多样化精准的金融服务方案,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
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拓宽物联网、遥感等实时数据采集渠道,采集农业种植、收割、营销、服务等全过程数据,形成全流程的数据采集体系。充分运用5G、大数据等现代科技,科学分析历年重点农产品消费数据,精准优化重要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山西1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牵引,加快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创新平台,持续推进设施种植数字化、畜牧养殖智慧化。鼓励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山西农业大学开展高粱、谷子等特色农产品的种质资源研究,积极打造特色优势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基地。
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制造业重点行业融合发展路径。在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领域,企业要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转型。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辅助设计、智能控制等高端工业软件,提升关键程序数字化水平。在煤炭等原材料领域,企业要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支持具有技术优势的钢铁等企业发展热力供应、资源循环利用等服务。支持企业与新型研发机构合作提供定向开发服务,精准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消费品工业领域,以富士康生产的智能手机为重点,逐步发展“产品+内容+生态”全链式智能生态服务。
促进制造业和研发设计服务有机融合。以客户需求为牵引,研发设计企业与制造业共同设计产品构架,科学选择原材料,进行创新试验,推出高品质的新产品。持续迭代升级产品功能,满足客户不断升级需求。开展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从源头上保障产品质量。
促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高效融合。以太原、大同、临汾、长治4个国家物流枢纽为重要节点,进一步优化物流布局,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升物流效率。支持企业物流外包,发展生产线边物流、零库存管理等新型业务。支持大型物流公司加强上下游物流设施标准衔接,选择并推广标准化装载单元,大力发展单元化物流。
促进制造业和现代金融全链条融合。鼓励银行、保险等机构主动为制造业的研发、采购、制造、营销、服务全过程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增强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山西智能煤机制造而言,原材料或零部件的垫付费用金额较大,需要银行给予专项金融支持。对于高端碳纤维、先进钢铁材料等新材料的研发,往往要投入巨额资金,需要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
实施一批标志性变革性的重大融合项目。定期梳理不同主体深度融合的储备项目、在建项目和投产项目的相关情况,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储备库,尤其是加大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风电装备、特钢材料等领域的项目储备。有序推进在建项目,保障项目如期投产。做好投产项目的水、电、气等要素的保障工作,促进项目早日投产达效。
持续完善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健全数据确权、交易、监管等基础制度,推进高水平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优化数字基础设施运营制度,加快与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的融合,为企业提供算力支撑。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政策、重大科技突破奖励制度等,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成果实现市场化应用。
(据《山西日报》雷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