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从“农机小白”到致富带头人
——岢岚县水草沟村党支部书记孙永华的黄土坡创业史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5月08日 第 02 版 )
周围人口中的“二小”可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皮肤黝黑,身材粗壮,走路带风,语速飞快,爱穿迷彩服,这些是他鲜明的特征。他叫孙永华,这位1989年出生的壮实后生,既是岢岚县李家沟乡水草沟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一位掌握旱作农业发展“密码”的新农人。
返乡:在黄土地里破局
2010年初,21岁的孙永华结束了5年的在外闯荡生活,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决定跟随父辈经营田地讨生活。那时的他没有任何种植经验,可谓是庄稼地里的“小白”。种地还是用的父亲养的两匹马,没有什么农业机械。每年从清明节的前十天就开始翻地,差不多得翻到4月末。细细算来,全家五口人种的不到100亩地,仅春耕就得一个月。其余的农活,像播种、秋收几乎全得靠人力。全家人累够呛,一年下来收入竟然不到4万元,他的体重也从160斤降到了120斤。“还不如出去打工。”孙永华心想。
但个性要强、不愿服输的孙永华怎肯轻易放弃。第二年,他就花2.05万元买了全村首台拖拉机,开始小批量的机械作业。尽管拖拉机只有20马力,但一天可以耕作20多亩地,他家的100亩地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翻耕完了。更意外的是,他还开辟了新财路——以每亩30元为村民代耕,两周净赚6000元。他第一次尝到了机械化种植的甜头,也就是从那时起,一颗改变乡村的种子悄然萌芽。
突围:抱团叩开机遇之门
2016年成为孙永华人生的转折点。彼时已当选村委会主任的他,带着发小马建、马晋锋,在乡党委牵线下,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山西分行25万元的农机购置款。孙永华等种植大户自筹25万元,共同采购了五台中小型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机械化种植终于拉开了帷幕。
为了将农机的便捷性发挥到最大效率,惠及更多村民,在孙永华的提议下,村“两委”制定了农机互助方案,推出“农机互助组”:划分为5个小组,每组30人左右,以市场价50%的费用为村民提供耕、种、收全链条服务。组长出资5万元,为全村老百姓服务5年,5年后农机归属权为组长所有。这套“共享农机”模式当年便显成效,水草沟村成为李家沟乡当年唯一的整村脱贫村。孙永华也荣获了2016年岢岚县脱贫攻坚个人奋进奖。
他的辛勤付出和为民之心,村里的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2017年村“两委”换届,孙永华成功当选水草沟村党支部书记。“一家富裕不是富,全村富裕才是富,当了干部总得做点什么出来。”因个人致富能力突出被村民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孙永华心中一直思量谋划着如何才能让水草沟村拥有自己的产业,让群众有一条新的致富途径。
2019年,孙永华吸收了全村拥有农机的农户,成立了涌鑫农机专业合作社,众人强强联手,去周边的乡镇和县城进行农机作业服务,赚取劳务费。“一开始可能就是凭着一腔热情,实际干了才知道有很多问题。农机的修理、购买、更新,如果没有收益,钱从哪里来?有了农机没人开,放在那里也没用。总结在一起就是咋运行、咋挣钱、咋发展。”于是孙永华找到了乡党委,和村支“两委”坐在一起,经过讨论研究,建立了永鑫农机专业合作社运行服务机制,完善了日常管理制度、财务会计制度、会议制度、盈余分配制度。同时,把发展党员作为支撑和引领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抓手,把党员培养成合作社的骨干,为合作社也为基层党组织储备优秀人才。
破冰:旱地种出“黄金麻”
2019年大旱考验着新晋村支书孙永华的智慧。面对全村2900多亩无法耕种的土地,他抓住山西医药集团在岢岚实施火麻种植项目的机遇,立刻开车赶往县委党校与火麻项目负责人具体商谈。然而,负责人给热情高涨的他浇了一盆凉水:“李家沟乡交通不便,土地不平整,没有承包意向。”被拒的他在经过一中午的思考后,决定再试一次。于是,他再一次敲开了负责人的房门:“您先不要拒绝我们,您跟我们去地里看看,再做决定,好吗?”真诚的态度打动了负责人。“您看这新翻的地、新施的肥,直接播种省成本!”站在山梁上,他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土地和农机具阵容。最终,合作社不仅拿下每亩380元土地流转费,更额外争取到40元/亩的种植劳务费,在灾年实现“绝地增收”。
2019年9月,孙永华被评为忻州市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7月,他又被评为岢岚县优秀党务工作者。
裂变:农机矩阵激活山乡
如今的涌鑫农机专业合作社,已从过去仅有1套农机具,发展成为固定资产达到360万元、拥有60多台套大中小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的“铁甲军团”。在孙永华的带动下,全村涌现出11户种植超200亩的种粮大户。撂荒坡地经高标准改造变身“万元田”——2023年首期108亩实现亩均纯收入700元,吸引3位村民主动投资进行改造。这个曾因贫困“留不住人”的山村,近五年陆续回引9名青年,农机服务更辐射周边乡镇、周边县。
“坡地变梯田,铁牛代黄牛,咱这‘土饭碗’也能端出‘金饽饽’!”站在机耕道上,孙永华望向层叠的梯田。从个人致富到整村脱贫,从“门外汉”到“土专家”,孙永华的迷彩服上沾过油渍、染过黄土,如今又浸透服务群众的汗水。“农机开到哪里,党旗就插到哪里!”这位80后村支书望着山间轰鸣的播种机,黝黑的面庞泛起笑意。新农人的成长轨迹与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在这片高标准农田里交织出最美的年轮。
(本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