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平顺:54载植保路的坚守与贡献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5月07日 第 03 版 )

清晨的露珠还未从麦叶滑落,81岁的马平顺已俯身蹲在代县病虫测报站。放大镜下,一只稻蝗的翅脉纹路在他眼中纤毫毕现——这样的凝视,持续了整整54年。

1971年,27岁的马平顺握着笔记本走进新高乡赵村试验田,从此将人生铆在黄土地里。每年3月至9月,他如同候鸟般准时迁徙于田间:黎明查虫卵密度,正午测土壤湿度,深夜录蛾类趋光轨迹。54个春秋里,1.2万件昆虫标本在他手中诞生,28本观测记录写满虫蛹生死、作物荣枯的密码。泛黄的纸页间,铅笔标注的“玉米八叶期防虫窗”“地老虎三龄入土难救”等口诀,被农户奉为“保粮经”。

1996年,地处高寒山区的滩上镇在农业发展上困难重重。此时,马平顺带着《代县农田杂草病虫害图鉴》来到这里,开始推广地膜技术。当亩产从300斤跃至800斤,质疑化作争相效仿。十年间,全镇地膜覆盖率从2.9%攀升至48.7%,创造“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奇迹”。

2010年退休典礼上,他接过“山西地膜覆盖先锋”奖牌,转身又扎进梨园——为根治梨小食心虫,这位七旬老人追踪七年,终于在蛾羽化规律中觅得防治密钥。

马家书房如同微型自然博物馆:玻璃罐里排列着中华稻蝗标本,墙挂《北方土蝗迁徙图谱》泛着茶渍。妻子总嗔他“魂系蛾子不系家”——为研究蝗虫胚胎发育,他曾连续三月宿在河滩,在寒冷的环境中,用体温焐热因低温而无法使用的记录笔。这份执拗结出硕果:《中华稻蝗卵胚胎发育观察与应用技术》首创国内测报模型,七省联合课题斩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县域作物丰产增收和农业经济提质增效提供了保障。

暮色中的马平顺仍保持着“三件套”姿势:左耳贴地听虫鸣,右手握笔绘虫态,裤脚永远沾着泥印。从青丝到白发,从“小马技术员”到“马老”,他始终是土地的赤子。那些凝固在标本盒里的昆虫,陈列在档案室的数据,早已化作三晋大地上一座无字的丰碑。

(刘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