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良种先行
——我市多维度推进制种业振兴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刘鑫林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4月15日 第 01 版 )
静乐县藜麦产业园日光温室育种基地。本报记者张存良摄
在广袤的忻州大地上,一场关乎农业根基的变革正悄然发生。从静乐县的藜麦种质资源库到岢岚县的红芸豆育种基地,从河曲县的“土豆革命”到原平市的玉米转基因育种研究实验室,我市以“夯基础、补短板、强优势”为主线,将种业振兴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扎实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创新攻关、基地建设、企业培育、市场净化五大行动。近年来,全市收集以杂粮为主的种质资源1015份,提交山西省种质资源库678份,提交国家种质资源库475份,数量居全省第一。这一系列数字背后,是我市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芯”力量的实际行动和坚定决心。
夯基础:种质资源保护筑牢发展根基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在静乐县藜麦产业园内,一座现代化的种质资源备份基因库成为全国藜麦基因的“诺亚方舟”。这里保存着来自五大洲3200多份藜麦种质资源、1.6万余份突变体资源及3万多份育种材料,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的希望。
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我市以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为契机,建立起覆盖农作物、畜禽、水产、食用菌的全域资源保护体系。杂粮种质资源收集量突破千份,提交国家和省级资源库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晋岚绒山羊遗传资源性能测定填补国内空白;153个水产主体普查为黄河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在“中国藜麦之乡“静乐县,科研团队对2000多份藜麦资源的表型做了完全评价和全基因组测序,为藜麦育种创新提供了基因资源保障。“我们已筛选出抗倒伏、耐盐碱的优质基因,为培育适应黄土高原环境的新品种奠定基础。”山西稼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武祥云介绍。
补短板:创新攻关突破技术瓶颈
在岢岚县炜岚工贸公司的试验田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正指导红芸豆抗病育种。“过去红芸豆易落色、破损,病害频发,现在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新品种商品率提升了30%。”公司负责人刘锂指着去年挂满豆荚的植株照片满脸自豪。
我市瞄准种业短板实施“揭榜挂帅”,建立起“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机制,原平双惠种业与中国农大合作开展转基因玉米育种,破解籽粒机收难题;定襄鑫丰盛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山西农大培育出亩产突破800公斤的杂交谷子;河曲兴农科技公司与山西农大高寒区作物研究所攻关马铃薯种业创新良种,选育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使原种繁育效率大大提升;岢岚晋岚绒山羊种羊场通过全舍饲育肥技术,推动晋岚绒山羊二次飞跃。
科技创新成果正在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全市畜禽良种自给率突破39%,玉米、马铃薯制种基地面积超2万亩。在神池县清控五禾种羊场,2460只胚胎移植羔羊的诞生,标志着晋北绒山羊育种进入生物技术时代。
强优势:特色种业构建产业矩阵
河曲县兴农科技公司多年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成功培育出15个以上优质马铃薯品种。这些品种抗逆性强、产量高,薯形规整、口感佳,深受本地农户喜爱,平均亩产可达2500公斤,部分高产品种亩产突破4000公斤。今年,该公司已储备625万粒原原种,还有原种与一级种薯共计1500多万斤,能满足全县马铃薯种植需求,为当地马铃薯种植产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来自陕西府谷的王鹏飞说:“这次我订购了6.5吨马铃薯种子,河曲的种子在我们那边口碑特别好,亩产常年稳定在3.5吨以上,薯形好、口感沙,大家都愿意来这儿购买。”
楼子营村的辛瑞军说:“我们家今年又买了2500多斤‘荷兰70’薯种,这个品种产量高,我家已经种了十几年,希望今年还能有个好收成。”
忻州立足“中国杂粮之都”优势,打造“一县一业”种业矩阵,原平市成为全省首批玉米制种基地县,年生产优质玉米种360万公斤;岢岚红芸豆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五寨甜糯玉米通过科技育种培育出32个品种,其中“晋糯20号”黑糯玉米富含花青素;2022年一起辣椒种源侵权案的破获,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树立标杆。同时,政策支持体系同步发力,《忻州市“1+5”农业产业扶持政策》将良种繁育纳入奖补范围,杂粮制种每亩补贴提升至100元。全市培育出11家农作物制种企业和31个种畜禽场。
启新程:特优种业基地绘就新蓝图
随着《忻州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的深入推进,一幅“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的蓝图渐次展开。站在新的起点,忻州种业振兴的路线愈发清晰,创建杂粮良种展示示范园;推进晋汾白猪、晋岚绒山羊、晋神湖羊等品种的联合育种;强化肉牛、肉羊国外引进品种本土化培育和杂交改良本地品种……
金种子孕育新希望,硬核“农业芯”正托起乡村振兴梦。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忻州种业振兴的故事,才刚刚写下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