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如何“嫁接”智慧农业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4月07日 第 02 版 )
在3月份落幕的第61届法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不少中国的农业科技企业亮相“农业技术与解决方案”展区,展示出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今年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已经进入紧锣密鼓的实施阶段。从各部门各地区的落实举措看,推动农村科技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1月,《农业农村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并从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等多个方面进行重点部署。
智慧农业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实践,正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我国农村广袤大地上的生产组织方式,也引发了农村金融需求的深度变化。新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信贷资金量增加、承贷主体多样,还带来农机推广、科技应用、智能设施建设等新型金融服务需求,以及与农业生产产业化、智能化相适应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
一方面,在智慧农业的推动下,农村金融需求最直观的是资金量级的变化,已不再是单一主体的小额需求,而是与科技投入相伴而生的覆盖智慧农业生产经营全周期、集中化的资金和服务需求,具体表现为信贷资金需求放量增长、融资期限趋于长期化。这无疑对银行的信贷服务能力和审批流程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很多地区,物联网智能管控在大田种植中已开始推广使用。智能温控系统直联手机端、无人农机播种施肥、卫星遥感监测墒情苗情,这样的“数字农业”场景已屡见不鲜。例如,在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宜机化日光温室东西垄栽培水肥变量精准灌溉管理系统应用于生菜、番茄等作物的栽培,有效实现了节水增产。在江苏常州市水稻产业技术集成创新中心项目基地,激光耕整地、无人驾驶机插等新技术应用精准高效。
可以预见,智慧设备将在更多的农业生产领域大显身手,勾勒出精准作业与智慧化管理的全新应用场景。从长期来看,农业生产的智能化能够节本增效,提升产出率和综合效益,但是前期的投入却很大。以今年很多地区正在动工上线的智慧蛋鸡循环养殖项目为例,投资普遍超过1亿元。
另一方面,智慧农业发展必然带来金融服务需求的多元化。智慧农业面向的是新型农业主体以及农业生产产业链,实质上是一场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而新的有效的生产组织形式要求处于供应链条上下游的生产主体、资金、信息能够顺畅地循环互动。迅速崛起的农村电商、深入布局的互联网企业以及不断涌现的农业科技公司,正逐渐成为智慧农业新的引领者和推动力量。各地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所呈现的智慧农业模式,多是集良苗育种、精深加工、电商物流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如何适应智慧农业迅速发展的态势,能够提供包括信贷融资、资产管理等在内的多元化、全产业链、量体裁衣式的定制化金融服务,成为金融机构新的课题。
那么,普惠金融如何与智慧农业有机结合?农村金融服务如何优化升级,才能从单纯的资金支持向全面赋能转变?
银行机构已经开始进行探索。作为支持“三农”的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今年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深化农村改革全力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农业科技创新。农业银行则推广“农业园区科企贷”,同时加强智慧粮仓、智慧农资、智慧种植等场景研发推广。不少银行还聚焦农机产业链,推出了“农机贷”等新型金融产品。
不仅如此,金融机构自身也在运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实现金融服务的数字化管理。兴业银行通过卫星遥感应用系统,精准捕捉农作物生长态势,对作物品类、种植面积、长势变化进行智能识别,构建起多维度的农作物数字画像,逐步完善农作物资产评估与风险预警机制,提升了授信评估效率。中信银行与中信农业共建“慧种田”数字农业平台,集成多项先进智能模块,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持。人保财险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和地面移动查勘技术,打造出“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保险立体服务体系,构建农业保险精确承保与快速理赔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农险服务数字化、精准化。
智慧农业正在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释放出农业生产技术革新、效率提升、风险缓释等综合效应,将是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重要支点。实现对智慧农业的精准扶持、全面赋能,也即将成为金融机构拓展普惠金融服务内涵的新抓手。
(据《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