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衣裙”的悲悯与尊严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冯慧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9月24日 第 06 版 )
上周末,我终于兑现承诺,带儿子走进影院观看《南京照相馆》。此前迟迟未履约,既是因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自带的沉重分量,也怕过往同题材影片中常见的血腥画面,在孩子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而这部电影,却以一种克制又有力的方式,让我们母子共同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与尊严。
影片里有两个场景,始终萦绕在我心头。女主林毓秀初到照相馆时,躲在地下室的老金妻子因她“戏子”的身份心存排斥,不愿让她睡楼上的床。林毓秀表面应下,私下却并未在意这份偏见。直到那一天,她被迫给日本鬼子唱戏后归来——嘴角被揉乱的口红,失魂落魄的表情,无力瘫坐在地上。她究竟经历了什么,无需直白言说,所有苦难与屈辱都藏在这凌乱的细节里。这种“不写而写”的手法格外高级,既无声控诉了侵略者的暴行,又以温柔的留白保护了观众,尤其是孩子的感官。
自那以后,林毓秀再也没有碰过那张床。这个细微的转变,藏着令人心疼的自我否定:日军暴力带来的心理创伤,远比身体伤痛更刺骨。她开始用“不配”审判自己,这份自我禁锢,成了比枷锁更沉重的负担。
另一个场景的表达则更显含蓄。慰安所内,没有任何暴力的画面,可此起彼伏的疯笑与尖叫,却像一把钝刀,将日军泯灭人性的罪行赤裸地剖开在观众眼前。那些女性,不过是当时无数受害者的缩影——手无寸铁,毫无反抗之力,只能任由侵略者践踏尊严。或许“疯癫”对她们而言,是绝境中唯一的自我保护:在混沌的麻木里,至少能暂时逃离现实的炼狱。
观影中,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些受害妇女多身穿白色衣裙。这让我想起曾看过的一则报道:一位前往日本作证的慰安妇,战后不仅要承受身体被摧残留下的病根,还要面对旁人长期的歧视与指点。而《南京照相馆》里的白色衣裙,恰是这份沉重历史里的一抹温情——它不是刻意去美化,而是对受害者尊严的郑重赋予。
白色象征着纯洁与无辜,影片用这种视觉语言告诉每一位观众:在战争的阴霾下,她们从不是“被玷污者”,而是毫无过错的受害者,那些强加给她们的偏见,本就不该存在;同时,白色象征着和平,影片在传达一种讯息:身陷魔窟的女性同胞,即便身处无助绝境,内心仍怀揣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与深切期盼。
这部电影的创作团队无疑是用心的。他们没有靠血腥画面堆砌痛苦,而是用细腻的情节、隐喻的手法,让历史的重量悄悄抵达人心。它不只是一部讲述过去的影片,更是一次对历史的敬畏回望,一场对尊严的坚定捍卫。
走出影院,回家路上,儿子没有像往常一样叽叽喳喳,我们骑着车,默默前行。我仍沉浸在片中情绪里,在心中默念:“记住他们的苦难,尊重每一个曾受伤害的人。”或许这就是《南京照相馆》最珍贵的意义:它让我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更懂得如何以悲悯之心对待苦难,以敬畏之心守护和平——这份感悟,值得每一个人走进影院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