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AI时代的优秀教师

对学生有永远的热爱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9月10日 第 03 版 )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已悄然渗透到各个领域,教育生态也同样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当传统的教学模式遇上人工智能的浪潮,教师们如何乘风破浪,培养适应新形势的优质人才,是新时代赋予他们的新课题。当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获取知识时,教师必须有自己不可取代的个性特色,才可能在知识教学中获得一席之地。

发现变化

人工智能“代笔”的作业层出不穷

曾经,许多中小学生遇到难题就打开手机摄像头“拍照出答案”,但一到考试就“露馅”,不光影响了学生自身的成绩和思考能力,也给教师和家长出了道大难题。对此,教育部曾要求这些软件下线整改,许多软件更新了需要实名认证的“家长模式”,以此来限制学生过度依赖搜题功能。

然而,搜题软件被管控住了,AI平台的“聊天框”却逐渐向学生的作业本“渗透”。不少学生表示,只要会用搜索引擎,就能找到简单好用的AI“作业帮手”。

值得关注的是,以前学生会在完成理科作业时使用“拍照搜题”,核对答案,当AI平台广泛普及后,很多学生似乎找到了“秒出”文科作业答案的神器,尤其是习作方面。

老师甚至在班里发现了找AI当“枪手”的孩子。某个孩子上一学期的习作水平突飞猛进,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可期末测评时的作文却让老师大跌眼镜,与平日有着云泥之别。仔细询问后才得知,原来这个同学平时的日记和单元习作都是借助AI完成的。部分老师表示,班内不止一人如此,语文和英语学科的习作中使用最为频繁。

面对这一情形,不少家长纷纷表示担忧,“用AI,孩子写作文、都不用思考了,照抄一篇?”“AI让孩子写文章变成复制黏贴,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小学生自觉性不足,容易养成惰性思维”等等,但也有家长支持AI,他们认为合理使用AI可以帮助孩子拓展学习内容,扩充知识面,甚至有家长认为“AI提供的习作思路和建议比自己教的更好”。

转变认知

AI时代的到来给教学带来挑战

AI时代,老师们正在面临一场深刻的认知转变。曾经,许多老师将人工智能视作一个遥不可及的高科技领域,认为这是信息学科的事情,与自己的教学工作关系不大。

“AI时代的到来对老师的教学带来挑战是必然的。”朱老师从教近20年,她从知识层面、教学形式、教学能力三个方面表示了担忧。

她认为,从知识内容层面来说,很多学生涉猎的内容,老师未必了解,或者了解得不深刻,似乎挑战了老师的权威性;从教学形式上来看,因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形式更具多样性和趣味性,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讲述知识点,学生则会觉得无趣无味,这无疑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学能力方面来看,也对老师的育人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果仅仅是知识的传导,那么很多学习平台都具备了这个功能。“我们要摒弃过去的陈旧观念,积极拥抱新时代的科技力量。只有老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将目光聚焦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字素养等高阶能力。”

中学教师王柳叶也深有同感。她认为,AI时代倒逼着教师不断自我成长,不断自我革新,不断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教师必须要具备‘一潭水’,而且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活水。”王柳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因势利导,顺性而为,把自己的“一潭水”输送给学生,唤醒学生对“水”的热情。激发学生对“水”的渴求和欲望。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之外,更多的是要传递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待世界的价值观和人文视野。

积极应对 

探索AI时代的教学之“变”

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生态的变化,都预示着教师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内容将经历重要转变。事实上,我市许多学校的中小学教师也正在积极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以促进个人专业能力发展。

朱老师在发现学生把AI当做“习作枪手”后,已在班级内尝试了几种做法,希望将AI从孩子们的“作业枪手”转变为“学习帮手”。比如利用AI词库助力新鲜词汇的掌握,“小学生词汇量匮乏,现如今学生可根据需要由AI提示得到新鲜词汇、高级词汇,用以习作,使文章表达能进一步丰富。”朱老师说。

此外,学生和家长可以利用AI评价来助力习作评改。“习作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但校内课时量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利用AI批改习作,几秒钟就有分数,有评语,有优缺点,尤其上百字的评语几秒钟就生成了,相比于常规的教师评价,确实高效很多。”朱老师认为,学生可以利用AI评价提示,寻找自己的亮点与不足,可进行反复精细修改,加以完善,正所谓“好文不厌百回改”。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朱老师班内学生的习作能力确有提高,照抄作文的现象也大大降低。

小学班主任蒋老师则经常使用AI助手“班级管理大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行为习惯等进行实时评价。AI助手极大地减轻了她在评价统计上的工作量,使她能够腾出更多时间,专注于提升教学质量,深化与学生的互动与个性化指导。

部分老师表示,在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强大,人工智能的应用为学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例如,前期活动调查中具象化的数据呈现,能帮助老师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保持个性

让教师不可取代

AI再好,不能代表老师作为独立的个体思考。蒋老师表示,AI在言语表达上偏向理性,缺少教师身上柔性的关怀,“一到期末阶段,班主任有一项常规工作就是撰写学生评语。学生评语的生成离不开教师日常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和发生的点滴故事,教师在文字间能自然流露出对孩子的关爱。AI虽然几秒钟就能生成一条评语,并且五花八门,但其中并没有情感价值的体现。”

当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获取知识时,教师必须有自己不可取代的个性特色,才可能在知识教学中获得一席之地。人工智能时代,知识迭代更新速度越来越快,随着在线课程的不断推出与丰富,学生的求知途径变得愈加多元,知识取向的教学可能会被技术代替。

要想做人工智能时代的优秀教师,说到底就是要求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保持永远的好奇,对学习有永远的激情和动力,对学生、对教师职业、对教育事业有永远的热爱。

(钟婷婷万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