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骨头六连”战斗英雄——赵玉先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9月03日 第 05 版 )

战斗英雄赵玉先

“硬骨头六连”进行现代化军事训练

赵玉先的立功勋章和证书

“硬骨头六连”战旗上署有“赵玉先”姓名

“赵玉先排”授旗仪式

1990年,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合作社退休职工赵玉先,默默离开了人世。他的子女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压在箱底的两张一等功证书和“解放”奖章、“独立自由”奖章等,还有陈旧的军装……因为他们从未听父亲说过在部队立功的事,所以便把这些奖章证书等荣誉纪念品仍放在箱子里珍藏起来。

33年后的2023年3月的一天,赵玉先的大外孙在网上一篇文章里看到“硬骨头六连”一面旧战旗上署有“赵玉先”这个名字,这个偶然的发现引起了全家人的特别关注。赵玉先的子女心中都有个疑问:“这面战旗上的‘赵玉先’是不是我们的父亲?”为了尽快弄清楚事情原委,赵玉先的子女便来到了著名的“硬骨头六连”了解情况。

部队经过认真调查核实有关资料信息,最终确认赵玉先为“硬骨头六连”的一名战斗英雄。同年8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题片《逐梦》第六集《永远守住根与魂》中播放了“硬骨头六连”寻找老英雄赵玉先的故事。自此,这位深藏功名数十载的“硬骨头六连”战斗英雄在离世30多年后重新被人们所认识。

赵玉先,1925年出身于崞县(今原平市)辛庄村(属苏龙口镇)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8岁起为地主放羊,饱经压迫和剥削。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崞县后,经常到乡村烧、杀、抢、掠。眼睁睁看着同胞被残害,家园遭劫掠,年少的赵玉先暗自发誓:我长大一定要把这些侵略者打出家乡,赶出中国。1943年,18岁的赵玉先毅然参加了辛庄村抗日游击队,后又加入了晋察冀二分区忻崞代游击支队。因为赵玉先在游击队作战勇猛,表现积极,19岁就被任命为支队第4班的班长,先后在崞县、代县、五台、忻县以及河北冀西一带与日军作战。在一次战斗中,他带领的4班勇敢顽强,消灭了敌军100余人,轰动一时,被人称为“虎将”。

1947年,忻崞代游击支队被编为晋绥军区第一纵队358旅,赵玉先被任命为4团2营6连2排排长,参加了保卫延安战役。1948年2月,他率部参加了宜川战役(也称瓦子街战役)。在这次战役中,赵玉先所在的6连担任主攻连,当敌人进入瓦子街包围圈后,全连战士在他的带领下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在40多个小时里,打退敌人30多次由排到营的规模进攻。所有子弹打完了,赵玉先便脱下棉衣,拿着刺刀与敌人拼杀。全连140人,127人壮烈牺牲,赵玉先英勇顽强地坚守阵地,直至取得最后胜利,成为全连幸存的13名战斗英雄之一。

194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向荔北敌军发起荔北战役已经进入到第二阶段。赵玉先所在的714团6连,素以“能攻善守”著称,奉命守卫在胶泥坡口,掩护主力部队向后转移。由于敌军一整天进行重炮轰击和飞机扫射,6连阵地和上级之间中断了通讯联系。两翼的兄弟部队也奉命撤走,赵玉先和6连的战士们因为未能及时接到命令,在胶泥坡阵地上浴血奋战了一整天,直到营里发现情况,派人通知才撤出。为了防止敌军借势偷袭,赵玉先主动请缨与其他两名战士继续留在阵地对敌军进行监视。

在荔北战役大获全胜后的表彰大会上,赵玉先荣立一等功。之后几年,赵玉先又参加了解放青海的一系列战斗,由于他表现突出再记一等功,并被任命为2营6连副连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被提拔为55师165团9连连长、2营副营长,并于1955年荣获“解放”奖章、“独立自由”奖章。

赵玉先经历无数次枪林弹雨,荣获多次奖励……但他却低调做人,甘于默默奉献,甘当无名英雄,直到离世也未曾向外界展示他获取的殊荣,也没有告诉后人他骄人的功勋。

赵玉先的四女儿赵红春动情地回忆道,“据父亲后来讲,那时候打起仗来什么也不怕,敌人拿枪托照着他的胸腔猛扎,把腔子骨打断了3根,但他仍然坚持抵抗。”“我记得父亲曾拍着胸脯说‘我当兵上战场一点也不后悔,那么多人在战场上光荣牺牲了,可我赵玉先活下来了,我还有后人,我是幸运的。’”

1960年,赵玉先转业到青海省地质局地质探矿厂任厂长、书记。1962年他响应国家号召,随爱人到了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后在县合作社总店任主任,开始了他在秦巴山区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日子。他的大女儿赵清玉说:“过去经常有人劝说父亲去找组织帮忙安排工作,父亲总是义正辞严地拒绝。”赵清玉回忆,在平利县生活期间,赵玉先从未跟别人提起过自己的战功,更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始终坚守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后来为了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赵玉先和群众一起组建起了陕西平利合作社,并担任负责人。30多年来,他在平利合作社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搬到哪里,从不摆架子,也不计较个人得失。

“那时候,父亲一门心思扑在合作社的工作上,不分白天黑夜帮助群众谋发展。在生活中,谁家有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赵清玉回忆道,“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父亲始终保持着老英雄、老党员、老革命的本色,永葆奉献初心,从不居功自傲。”

赵玉先有6个子女,儿子在新疆和田市预制厂担任领导职务;5个女儿中四女儿和小女儿在父亲的影响下参了军,还有三个女婿和一个外孙参军,全家(包括儿媳、女婿及孙子、外孙)有6名军人,9名共产党员,可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红色家庭”。

“四妹去新疆当兵时,父亲特别交待她:‘你既然选择了从军,就要在部队里好好干,要能吃苦、讲奉献,决不能当逃兵。假如你当了逃兵,你就不是我赵玉先的女儿’。”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赵清玉对这件事仍记忆犹新。

在赵玉先的心中,“党员”的身份是他最看重的。自1948年入党后,他始终坚守着共产党员的信仰,一生都不曾动摇。1990年,他病情危重卧床期间,仍记挂着没缴的两个月党费。“当时家里经济比较拮据,大家都困难,我们几个子女一起想办法才凑齐了这笔党费。在帮助父亲缴了党费后,他才如释重负一般离开了我们。在他心里,这是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件大事。”赵清玉哽咽着说。

“你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地为国家做贡献,要好好地建设社会主义,要跟党走。”父亲临终前的嘱咐经常萦绕在子女们的耳畔。在赵玉先离世后的30多年里,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鼓舞着子女们。小女儿赵云深情地说:“父亲的革命精神、党性修养、为民情怀、顽强意志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2023年,在和“硬骨头六连”“相认”后,部队派人到新疆和田专程看望了86岁高龄的赵玉先的爱人姜宏莲老人。随后,赵玉先的子女们应邀回到父亲的老连队“硬骨头六连”,参加了“感悟英雄情怀,争做英雄传人”活动和“赵玉先排”授旗仪式,和战士们共同追忆父亲的烽火岁月和英雄事迹,并将父亲生前的衣物赠送给了部队。

如今,赵玉先成为“硬骨头六连”官兵们学习的典范,老英雄的感人事迹不仅是教育官兵敢于牺牲、对党忠诚的生动教材,也成为连队官兵逢人必讲的经典红色故事。赵玉先等“硬骨头六连”英雄们传承下来的红色基因已流淌进新时代官兵的血脉中。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硬骨头六连”的官兵们苦练打赢本领,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军队贡献力量。

相关链接:

“硬骨头六连”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3月,该连以14名红军战士为骨干在河北省雄县(今属雄安新区)组建,是以当尖刀、打硬仗著称的英雄集体,具有临危不乱、遇难不苟、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硬骨头精神”。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冀中、晋绥、西北战场,参加过延安保卫战、宜川战役等著名战役战斗,擅于近战格斗、刺刀拼搏,涌现出刘四虎等众多战斗英雄,1949年被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授予“战斗模范连”称号和“英勇善战,杀敌先锋”奖旗。新中国成立后,6连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年代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硬骨头精神”,在参加剿匪作战、抗美援朝和完成战备训练、抢险救灾、施工生产等多项任务中战功卓著,成绩突出。

1962年赴东南沿海地区执行紧急战备任务,以“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闻名。1963年,该连的先进事迹相继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上发表,在全军引起很大反响;8月28日,《解放军报》发表《向硬骨头六连学习》的文章,学习活动在全军迅速展开;同年底,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纪录片《硬骨头六连》陆续在全国全军上映,推动了学习活动的开展。1964年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六连“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谢音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