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双英:抗日烽火中的忠魂脊梁

薄振宇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8月27日 第 05 版 )

定襄县地处五台山抗日根据地西线,是连接晋察冀与晋绥两大抗日根据地的战略纽带,更是敌后通往延安的交通要冲。这片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土地,在抗日战争中铸就了光荣的革命传统。面对日寇的铁蹄践踏,定襄人民在中共定襄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践行中共中央关于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战争的战略决策,不仅踊跃出粮出钱支援前线,更纷纷参军参战,与八路军并肩作战,一次次击退敌人的“围攻”“扫荡”,粉碎敌人的“蚕食”与“总力战”,用鲜血和生命为五台山根据地筑起了坚不可摧的西线屏障。八年抗战中,1000多名定襄儿女为国捐躯,其中张仁槐、齐殿选两位英烈被追认为“全国著名抗日英烈”,他们的事迹如不灭的灯塔,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文韬武略铸忠魂——张仁槐

张仁槐1912年出生在定襄县北西力村。17岁时,他考入太原成成中学,1932年辗转至北平,先后就读于河北省第十七中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在北师大求学期间,他毅然选择进入学生多为贫苦出身的理学院地理系学习,同时选修文学院历史系课程,只为更贴近群众、便于开展革命工作。也就是在这一年,经人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青春与理想融入了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

1935年冬,张仁槐担任北师大党支部书记,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严密的校园里,秘密点燃抗日救亡的火种。他组织进步学生成立读书会,潜心研究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常常以深刻的见解与精准的论证赢得同志们的赞扬。“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成为校园抗日活动的核心组织者。12月9日清晨,他先组织理学院请愿队伍出发,随后马不停蹄地协调文学院队伍,向市委联络员汇报情况,最终奔赴中南海南门加入请愿洪流。当请愿受阻转为示威游行,面对反动军警的暴力镇压,他沉着指挥队伍化整为零,穿过胡同在西四大街重新集结,让抗日的呼声继续响彻北平街头。12月16日,针对日伪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的卖国行径,他发动师大师生几乎全员参与第二次示威游行,用行动诠释着爱国赤诚。在这场运动中,他先后介绍定襄籍积极分子张连奎、韩纯德等多人入党,为革命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1936年夏,张仁槐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遣赴包头执行任务,中秋返北平后,调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地方队部,负责区队部领导工作。他始终将提高队员革命觉悟放在工作首位,为扩大和巩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倾注心血。1937年7月28日北平失陷后,他遵照市委紧急指示,冒着生命危险动员党团员、民先队员和爱国青年撤离北平,奔赴抗日战场。8月13日,他带领杨淑英等人辗转抵达太原,9月被任命为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宣传部宣传科长。当时宣传部长与副部长均未到任,他成为宣传部实际负责人。面对800多名来自各地的青年学生,他精心组织考察训练,将他们分批输送至战地与敌后。同时,他协助动委会武装部建立游击干部训练队,为抗日武装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10月底娘子关告急,他组织总动员宣传团深入战地开展宣传动员。11月初太原沦陷后,他随动委会撤离,继续在敌后坚持斗争。

1938年初,动委会撤至离石,在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见证下,张仁槐与宣传团党支部书记狄越(杨淑英)结为革命伴侣。3月,动委会抵达岢岚,他担任军政干部训练队政治处主任,全身心投入教学组织工作,先后为抗日战场输送700余名合格学员。同年夏初,他调到动委会组织部,组织晋西北各县动委会代表大会与第二战区二、四、八区军政民联席会议及秘书处工作,同时作为动委会党总支书记,在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与统一战线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939年1月,他调任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在冀中抗日根据地,他深入部队开展宣传教育,主编《前线报》传播党的抗日方针,组建火线剧社开展文艺宣传,举办摄影培训班培养随军记者,让抗日的号角在冀中大地吹响。

1942年5月,日军集结5万兵力对冀中发动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张仁槐带领军区工作组随6分区1团1营2连转战深县以南地区,多次与敌浴血奋战。5月23日,部队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他身先士卒带领战士奋勇冲杀,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于崔氏村苜蓿地,年仅30岁。

2014年9月1日,张仁槐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铁骨铮铮守山河——齐殿选

齐殿选,字圣夫,1899年出生于定襄县龙门村。小学毕业后,他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爆发时,他积极投身罢课、游行、集会等爱国活动,在心中埋下了反抗压迫、追求正义的种子。师范毕业后,他历任岢岚、忻县高等小学教员,文水、浑源县教育科长,以及忻县、河曲、大同、崞县等地的区长,在多地的任职经历中,他始终心怀百姓,关注民生疾苦。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面对当地政府怯敌南逃的行径,齐殿选义愤填膺,怒斥当局的懦弱无能,因此被撤职。但这些丝毫没有动摇他的抗日决心,返乡后立即投身家乡的抗日斗争,担任村动委会主任。他走遍村里的家家户户,耐心动员群众,迅速建立起村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抗日团体,让龙门村成为敌后抗日的坚强堡垒。

1938年初,齐殿选任定襄县抗日政府民政科长,同年9月,他与爱人一同调往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担任社会教育科长。到任不久,他主动请缨前往条件艰苦的雁北地区开展抗日工作,随后被任命为广灵县县长。赴任后,他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精神,一手抓基层党组织、区村政权和抗日组织的建设,一手积极推行减租减息政策。针对群众害怕地主反攻倒算的顾虑,他深入农村,一村一村召开会议,一户一户做工作,用真诚与耐心帮助农民提高觉悟,让减租减息政策真正落地生根,既改善了农民生活,更凝聚了抗日力量。

在广灵县任职期间,齐殿选生活俭朴、廉洁奉公,常年吃粗茶淡饭、穿粗布旧衣,与群众同甘共苦,深受干部群众的爱戴。他的妻子周宣华在农村开展工作时,住在坟台沟村佃农家中,干部群众很少有人知道她是县长的妻子。为了全身心投入抗日事业,他将两个孩子留在老家托付亲友抚养,直至牺牲,再也未能与孩子们相见。

1939年5月,日军突然袭击广灵抗日县政府驻地安沟村。危急时刻,齐殿选沉着组织同志们转移,当他带着一名游击队员和一名助理员最后撤离时,与敌人遭遇被俘。日伪县长企图以高官厚禄、金钱等等诱降,他厉声怒斥,坚决拒绝。敌人给他戴上手铐脚镣游街示众,他忍着剧痛边走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日本兵用刺刀捅向他的腿,鲜血顺着裤腿流淌,他的呐喊却愈发坚定。1940年,齐殿选被日军押至张家口残忍杀害。他用生命诠释了民族气节。

齐殿选牺牲后,《晋察冀日报》发表《论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社论,号召边区军民向他学习。边区将他的事迹以《誓死不投降的县长》为题编入小学第五册国语课本,让英雄精神代代相传。2015年8月,齐殿选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铁骨铮铮的精神,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抗日丰碑上。

张仁槐与齐殿选,两位从定襄走出的抗日英烈,虽投身不同岗位,却同样以热血与忠诚践行着保家卫国的誓言。他们的事迹,是定襄人民抗日斗争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永远值得后人缅怀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