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古韵烽烟大河堡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8月20日 第 03 版 )

大河堡村门楼 刘强摄

大河堡村党群服务中心 吴光宇摄

位于大河堡的中学教育集团一中校区吴光宇摄

大河堡庭院经济吴光宇摄
宁武县凤凰镇大河堡村位于恢河西岸,村域总面积10.4平方公里。大河堡地理位置优越,南与宁武县城接壤,东与染峪村、张家窑村相邻,西靠庄子上村,北接麻峪村、马家湾村。北同蒲铁路、宁阳公路与恢河并行,从村东贯穿而过,境内还有宁岢、朔黄两条铁路。全村常住人口820户,2160人。
历史往事
大河堡村的名字由来,要从明代军事防御体系说起。明正德年间,官府在宁武关城东面修筑军堡,因堡址坐落在恢河畔,古时人们称恢河为“大河”,“大河堡”的名字便由此而来。作为宁武关所辖的军堡之一,它与西侧的宁文堡形成掎角之势,担负着保卫宁武关的重要使命。清《宁武府志》载“东为大河、阳方、朔宁”,明代宁武守备管辖着包括大河堡、朔宁堡、阳方堡在内的多处城堡,常年派兵驻守,其军事地位可见一斑。
相传清乾隆年间,来大河堡村定居的静乐县中庄乡盆子水村辛祥顺兄弟二人,为大河堡村辛氏始祖。嘉庆年间,定襄县南王乡龙门村齐玉柱兄弟二人来宁武打铁,在文昌阁废址安家,为大河堡村齐氏始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大河堡村有35个姓氏,历经人口变迁,如今增至50多个姓氏。
恢河如一条绸带从宁武城南“飘”至大河堡村,河床宽展,坡度和缓。以前村民只需掘开河床沙滩尺许,清水便自砂砾间汩汩渗出,可以用来洗衣浇地。恢河西岸是千亩菜园,这片被村民视作“生命田”的沃土,依傍着恢河的滋养岁岁丰茂。而每年的洪水季,恢河又携带着石头、树枝等奔涌而来,洪水退去后,河滩便成了村民捡拾生活物资的天然场地。
除恢河主脉外,村落四周还密布着数条季节性的河流,织就了如毛细血管般的水网:红沟子上游是虎进沟,由西向东流入村中,平时为干河,暴雨时水流湍急。西沟发源于缠腰弯,沿途汇合多条小溪,在五里铺与鸦儿沟交汇。砂沟子、烟洞沟虽仅有500米,却终年溪流涓涓,尤其砂沟子的水较为清冽,村民称为“甜水”,是泡茶的上佳山泉,夏日担水、冬日拉冰的场景,曾是周边许多人家的生活日常。此外,瓦窑沟与西沟口的两处山泉,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仍是村民的重要水源地。这些或急或缓的水流,既塑造了大河堡村的地理脉络,也滋养着大河堡人的烟火生计。
村落沿革
民国初期,大河堡村隶属宁武县管辖。1917年划定村界,1918年建立村公所,同年12月全县设区后,大河堡村划归宁一区。1939年,联合庄子上、水草沟、岭沟、朱家沟、黄土崖、赵家山、吴家林、韩家背8个自然村组建行政村。1953年,全县撤销行政村设乡,大河堡乡正式成立。1958年全县35个乡合并为22个,大河堡乡并入城关乡(今凤凰镇),此后20余年间,大河堡村的生产组织形式几经调整,直至1981年,正式改为村民委员会。
大河堡村的水井数量为宁武全县之首,其中生活用水的井有6个,灌溉用水的井则主要分布在各块菜地,形成“地中有井,井旁有地”的生产格局。1975年全县组织干部义务挖渠,排涝治碱抗旱,帮助村民开辟新菜地,建成了直径50米、深4米的大口井,这是全县最大的井。为防止村民和牲畜误入,还在地面筑起2米高的青砖花栏墙。几年间,大口井成功将数百亩盐碱滩变为良田,周边遍种时令蔬菜。20世纪80年代,村民在院内打起压井,投资少、见效快,只需通过简单的机械设备,就能把地下水提上来,因此成为盖房户的“标配”。
关城战役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阳方口镇,占领大河堡村,将宁武关四个城门团团围困。在东门外城墙下,三关总兵周遇吉与农民起义军展开殊死鏖战,以身殉国,捍卫了大明王朝的尊严。同年八月,周遇吉被葬于大河堡村。他的英勇事迹家喻户晓,后来被改编为戏剧《宁武关》,铭刻在历史的篇章中。
1937年10月2日,日军侵占宁武县城,宁静的大河堡村瞬间被战争的阴霾笼罩。为躲避战乱,村民纷纷逃至小山沟里。10月12日,八路军从大河堡村对面山头向日军发起进攻,两日后成功收复宁武县城。1938年2月,日军再次侵占宁武县城,大河堡村村民纷纷逃往朱家沟、小庄子、东山等交通不便的村庄避难。直至4月1日,八路军120师收复宁武县城。到了10月9日,日军第三次侵占宁武县城,大河堡村村民又陷入苦难深渊。
1946年7月1日,随着宁武县城解放,大河堡村也结束了漫长的动荡岁月,迎来新生。1969年11月,解放军两个营的兵力驻守在大河堡村,部队在砖瓦场和五里铺修建营房。1987年部队搬迁后,二营盘旧址改建为城关镇中学(今中学教育集团一中校区),三营盘旧址成为山西省管涔山森林经营局(今山西省管涔山国有林管理局)驻地。
古建记忆
明嘉靖元年(1522年),在村西南处(东关小学附近)修筑将台、教场,这里曾是宁武关将帅训练、检阅将士的地方。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宁武关东门外、大河堡村东南处修建文昌阁,用以供奉文昌帝君,彼时“庙貌巍峨,门楼壮丽,金饰珠涂,灿然可观”。这座建筑在清初因失修而倒塌,清《山西宁武守御所志》中有《文昌阁重修碑记》一文,记录着它曾经的辉煌。清乾隆五年(1741年),在村西南教场梁上,火神庙与先农坛相继建成,二者均毁于1937年日军侵占宁武县城期间。
此外,清代还修筑了一座位于凤凰大街西与学府街北、宁武县第一中学校墙外的石灰石碑楼,由三个单体碑楼组成。其西10米左右处是明代三关总兵周遇吉的墓葬。最西面的红砂岩石碑,顶部为半圆形,上书“明忠武威遇吉周公之墓”,另两块石灰石碑体为长方形,1969年在修筑恢河大坝时被破坏。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古建遗迹大多已不复存在,但它们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依然深深烙印在大河堡村的记忆里,成为解读村落历史、传承文化精神的重要密码。
教育发展
大河堡村历来重视教育,沿袭着尊师重教的传统,始终保持耕读传家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清代,村里出过武举。清末民初,村里开办私塾。朔州市右玉县唐瑞先生在此执教7年,培养出王景、刘银武、冯思敬等参加解放战争的进步青年。
民国年间,村里5名学生在山西省立宁武第五中学校就读。1946年冬,大河堡村创办“大河堡小学”。1947年龙王庙改建为校舍。值得一提的是,1962年大河堡村诞生了首位专科生,其毕业于山西省畜牧兽医专科学校。1965年村里诞生了首位本科生,其毕业于山西医学院。1998年,在学校街新建“大河堡煤炭希望小学”,为孩子们读书创造条件。2012年,宁武县推行教育改革,该学校整合关闭,一二年级学生并入东关小学。进入21世纪,大河堡村走出10余名博士(含1名博士后),其中3人被清华大学录取,大河堡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宁武第一博士村”;另有硕士40多名、大专生179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部分学子远赴英、美、德等国深造,他们中不少人成长为国家科技前沿的领军人物。
居民生活
大河堡村凭借“地处恢河西岸地平水足,毗邻宁武县城地广人稠”的优势,自古便以蔬菜种植为生计根本。这片土地还是宁武县的“菜篮子”核心基地。从茴子白、胡萝卜等传统品种,到西兰花、油麦菜等新兴品类,老一辈人深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八大农艺,形成叶菜、根茎、茄果、瓜类等30余种特色蔬菜种植体系。
“大河堡的韭菜香喷喷,大河堡的芫荽碎纷纷。”这句流传甚广的民谣,道出了大河堡蔬菜的品质和名气。
大河堡村的粮食种植同样丰富,以土豆、玉米为主,搭配莜麦、荞麦、谷子、黍子、豌豆、黑豆、春小麦、胡麻等作物,构成了“稳产+特色”的农耕结构,并与蔬菜种植形成了“互补+共生”的田园图景。
行业贡献
大河堡村辛氏家族三代人跨越百年,将民间医术与时代需求结合,以医者仁心守护一方,也凭岐黄之术惠及百姓。
清光绪年间,虎进沟的辛贵已是远近闻名的兽医,其诊疗技艺不仅惠及牲畜,更在民间积累了诸多药方。光绪十八年(1892年),县城爆发流行性瘟疫,死者众多。辛贵与其子辛文魁以大铁锅熬煮中草药,用木桶担至村中空地,免费供村民饮用,使大河堡村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此后,父子二人在六百户街开办“春和堂”药房,后迁至四百户街,成为县城有名的医者之一。辛文魁之子辛镐(曾用名泰生娃),自幼承袭家族医术,1927年考入山西省立宁武第五中学校,1929年肄业后随父辛文魁专攻兽医,精于大畜病症诊治。1956年公私合营后,积极参与组建城关诊疗所(后为城关公社医院),1958年受县政府委托,他主持筹建宁武县兽医院,1970年告老还乡。
从学术殿堂到生产一线,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大河堡村人在各个领域建功立业,留下了人才辈出的佳话,书写着共筑家园的传奇。
科教医疗“先行者”:教师岗位卫生系统从业者众多,更有精英跻身于中科院、煤科院、铁道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在学术与技术前沿持续发力。
交通战线“火车头”: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有4位大河堡人成为火车司机,驰骋于同蒲铁路上,后不乏动车司机,驾驶动车穿梭于大江南北。
巾帼女性“半边天”:1937年3月,辛锐(曾用名辛月娥)投身革命,1942年担任宁武县妇救会主任,带领妇女开展支前工作。“铁姑娘战斗队”由未婚女青年组成,投身农田基建与砖瓦厂劳动。“三八”妇女炼油厂由刘云花与其他8位妇女开办,人们称赞“九女大办炼油厂”,后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文化交通
大河堡村既坚持根植乡土的传统艺术传承,也进行着拥抱时代的新兴文化实践。解放初期,村里除了组建高跷队、船灯队,每年正月十五赴县城展演外,还有街头道情队、青年踩高跷队、少年霸王鞭队。打霸王鞭是从陕北流传过来的一项特色活动,以1米长、3公分粗的圆木棍开槽嵌入铜钱制成,舞动时发声如铜铃,兼具观赏性和节奏感。
20世纪90年代初,村委会将担水路改造成进村的主街道,为村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3年河堡村新建门楼。2013年春,大河堡村街道进行硬化,污水得到治理,卫生厕所也相继建成,村里的环境卫生得到彻底改善;同年宁武县高级中学校、宁武县职业中学校的新校区在村北开工建设,将大河堡村包围其中,使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中村。
随着县城东扩,大河堡村的土地上高楼林立,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建筑拔地而起,令人眼前一亮。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大河堡村特殊的功能。如今的大河堡村既蕴藏着历史沉淀的厚重文化,又焕发着新的活力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