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谈电影《南京照相馆》:

守护不能忘却的历史真相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8月06日 第 07 版 )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取材于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真实罪证影像的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该片点燃了暑期档观影热情,上映5天票房破6亿元,位居单日票房榜首。

电影从一间照相馆、几个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展现一段不能忘却的抗战记忆。日前主创团队、相关专家纷纷发言,讲述影片创作历程和背后的真实历史。

照片无言 历史有声

影片讲述了一群生活于南京的普通百姓在吉祥照相馆避难,被迫帮助侵华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意外冲印出了记录日军屠城罪证的照片,并谋划将罪证运送出去、公之于众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照片记录的都是人生最值得留念的时刻,一张照片往往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记忆。”导演申奥认为,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发动的舆论战、宣传战无处不在,一些照片一度成为军国主义操纵舆论的宣传工具。

本片通篇以照片为叙事核心。子弹上膛、胶片上卷;扣下扳机、按下快门……影片一开场,一段蒙太奇手法将枪击和摄影的过程交替展示出来。“开枪和拍照的英文单词相同,暴行的实施和记录形成了呼应。”申奥说,照片此时成为日本人的战利品。

在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侵华日军逼迫中国百姓拍摄所谓“亲善照”,枪口下的平民被迫在镜头前微笑,一些照片在无形间也变成篡改历史的帮凶。

平凡英雄 乱世微光

普通人的故事,往往更鲜活生动。影片采用群像叙事,展现了一群生活在南京的百姓在侵略者的铁蹄下从求生到抗争的觉醒历程。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来自各行各业。

底片是日军暴行的证据,也是平民反击的“武器”。在发现屠城罪证后,这群普通人谋划保存并转运底片。他们展现出中国人的勇敢与韧性,彰显团结一致、守望相助的精神品质。

主创团队认为,保存日军屠城罪证并非一个孤胆英雄独立完成的事情,而是群策群力、团结一致才得以完成的壮举,因此影片从群像视角切入,着力展现小人物的无畏精神、团结意志和家国情怀。

铭记历史 吾辈自强

一张张照片、一帧帧光影,揭开抗战往事,传递深刻昭示。

在拍摄前,主创团队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城墙博物馆等地调研,查阅历史照片、书籍文献和纪录片等大量资料,并着重参考了华东照相馆、秦淮照相馆等原型故事。

“我们尽可能做到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呈现当时当地真实发生的事件,让故事更具力度和厚度。”申奥说。

影片中,躲藏在照相馆里的人们将底片护送出城。现实中,南京城内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把16张日军拍摄的照片装订成册,后由爱国青年吴旋接力守护这些珍贵影像,才有了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也成为战后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铁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表示,罗瑾和吴旋保存的16张照片,作为法庭审判的重要物证,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说,宣传南京大屠杀真相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久久为功。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不少观众通过影像关联现实,感受到历史真相的分量。

有观众评价,照片穿过战火,电影跨越时空,让课本中的文字变得更加鲜活,让孩子了解先辈的勇敢与无畏,更知和平时代的珍贵、吾辈自强的意义。(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