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拾荒者齐大春的写作故事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7月30日 第 06 版 )
◆孟煜明
在繁峙县砂河小学,经常见到一个热情洋溢的老人,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笔写成的文章作为教材,经常和孩子们一起交流、互动,气氛热烈,而老人对待这件事也非常认真。他就是与三轮车相伴30余年,以拾荒为生、却酷爱写作的齐大春老人。
齐大春出生在繁峙县东山乡联兴村,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困就离开了学校。他学裁缝、开小卖铺维系生活,同时照顾着生病多年的父亲。然而一场大病给齐大春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胃出血,他被切除了大半个胃,又因肠粘连而切除了三尺小肠。两次手术给他留下了后遗症,经常肚子疼。
为了生活,他最终选择了回收废品贴补家用,风雨无阻。他携带干粮,走街串巷,废旧物品成了他常常念叨的“宝贝”。但他是个实诚的人,一次,发现放在废纸箱的五百元现金后,千方百计退给了卖主。他始终热爱读书,在街头,在喧嚣的人群中,在捡拾废品的空隙,他常常拿起书本如饥似渴地阅读或写写画画。深夜,他常常在废旧的纸上写了改、改了写。浓浓的乡土情,奔涌的滹沱河水,父老乡亲的嬉笑怒骂,生活中的油盐酱醋都是他吐露不尽的源源素材。
他的第一篇散文《憨山与憨山大师》被推荐在《人文繁峙》杂志上发表,齐大春激动不已,从此更加埋头进行创作。《五台山位置之辨》《我的爱车》《那年我们看电影》等散文被《人民日报》以及搜狐、网易、腾讯等媒体转载,读者众多,好评如潮。
他用笔用心讴歌家乡,讴歌新时代和身边的人和事,甚至一草一木都被他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为了写好繁峙大秧歌这一地方戏种,他不顾劳累,骑上破旧的自行车,经常赶到十多里外的村庄,认真看夜戏,找感觉,戏散场后,他跑到后台找到了未卸妆的演员,问这问那,最终写出了散文《骑上洋车躖秧歌》,受到了读者的喜爱。
《梦回姥娘村》《繁峙豆腐》《花线绳》……他用汗水、用脚力、用脑力写下了百余篇散文,很多作品受到了中小学生的喜爱。繁峙中学、砂河二中、砂河二小……在许多学校里,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和学生交谈、交心、交流。前不久,他四十余万字的散文集《行吟在憨山脚下》面世。齐大春也被吸收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他创办了繁峙农民书院——大春书院,建起了500人参与的“大春文学群”,各行各业的文学爱好者都夸他是黄土地上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