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原平:茶马古道今犹在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7月30日 第 03 版 )
板市村南北街道
①
②
③
④
自古以来,原平即为山西境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崞县志》载:“此固三关之锁钥,实则全晋之机枢。”古代,原平境内道路纵横,四通八达。而最重要的当属南北向的大官道,是如今所说的万里茶马古道的一段。
从交通地理来看,由今天太原北行至塞外,很早就建起一条交通大道,忻、崞、代三地成为这条大道上的三个重要城市。《太平寰宇记》引北朝时人所撰《冀州图》云:“入塞三道,自周、秦、汉、魏以来,前后出师北伐,唯有三道:其中道正北发太原,经雁门、马邑、云中,出五原塞,直向龙城,即匈奴单于十月大会祭天之所也。”《汉书·匈奴传》载,公元前201年,冒顿单于“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这里的句注即今天雁门关所在的恒山山脉。由这两则资料可以推知,其一,这条自太原北出塞外的交通线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开通;其二,自今太原至雁门关之间的交通走向必是循着今忻州至代县之间的走廊地带行进,而忻代之间的崞县中部正是忻代走廊的中间路段。崞县境内东西两面山岭高峻,中部滹沱河谷地,地势平坦,南北向交通大路必取道于此,舍此别无他途。
一条大官道,可交通南北,可控制西东,也可统驭地方。于是,秦汉时便置原平县,唐《括地志》载:“原平故城,汉原平县也,在代州崞县南三十五里”。按此里距,正在今武彦村一带。东汉至西晋,原平县治沿而不改,北魏方移治今代县之西,原址遂废。至武周证圣元年(695年),又在旧址置武延县。唐隆元年(710年)改名唐林县,县治在今板市村,存有古城遗址,这才有了唐林岗、北郭下、南郭下等地名。到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方才废弃。有资料介绍说:唐林故城,“北据唐林岗,当山河之冲,扼南北之要,昔之置县于此,意深矣。”相比较而言,崞县的置县时间要晚于原平县,而早于武延县(也即唐林县)。北魏永兴二年(410年)于此置石城县,是为今崞阳镇置县之始,东魏曾于此置廓州,北齐改曰北显州,北周时州废县存,隋开皇十年(590年)改石城县为平寇县,大业二年(606年)改称崞县,此后除元代改崞县为崞州外,迄至20世纪50年代未有任何更易。
崞县城坐落于自太原北出塞外的南北交通大道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东北行约五十里,抵达今代县城,自此转而西北行三十五里,即扼塞重险雁门关的所在,关北即长期扮演边地角色的雁北地带了,“夫崞在雁门之南,虽称腹里,而临边止一带”(明《读史方舆纪要》)。在北宋时期,塞外部族南下中原,雁门关失守之后,首当其冲即是代、崞两地。所以,对于中原政权而言,往往充当扼守要塞的隘口;对于塞外政权而言,此地这里又是南下中原的平台与跳板。古人对该地的区位特点有着很深刻的认知,一则史料称:“崞故楼烦要塞,绾云朔忻代之冲,实曰崞口”,另一则史料称这里“川原漫衍,循路夷旷,为省会北冲之首……崞即其冲,崞虞,兵可深入无忌。”
在和平年代,这条大官道成为推动村落发展的强大力量。明代崞县魏家庄人郭九州描述称:“崞属通都孔道,出崞者毂击肩摩,冠盖相望。”明代崞县香烟村人、官至南京户部尚书的梁璟表述更为详细,“崞县东北望京师将千里,北望宣府七百余里,西北望大同四百余里。京师为天下根本,而宣府大同京师之后门,御防之极边也。二镇军马之重甲天下,粮储舍豆之需率多出于三晋,运粮无江湖舟楫之便,车挽人荷皆出于陆路,而崞县经行之要冲也。”
可以看出,明代宣府、大同两大边镇的日常运转所需多来自三晋之地,转运输送供给所依托的交通干道正是这条经行于原平中部的南北大道,而坐落于这条交通沿线上的崞县城就成为受益城镇之一。进入清代,长城内外社会态势平稳而兵戈较少,这条南北交通线对崞县城的影响更是不难推知。
大官道从崞县城中央穿越而过,朝着北部的雁门关方向延伸,说它是晋北的一条茶马古道名副其实。
原平境内的这条古道,纵贯南北,辐射两翼。北出雁门关,南达太原府。其从北到南,共经过班政铺、河头、小营、王董堡里、间家营(今大营)、十里铺(今郑家营)、庄头、东桥西桥、崞县城、白彪、南阳店、北贾、武延(今武彦)、原平古城、小河、平地泉、唐林岗、板市、界河铺等20多个村、镇,全长约43千米。现如今,大部分段落依然完好无损,且正常使用。而有些路段,因工程建设、农田扩展等需要,或切断,或封堵,或改为田地。
在这条古道上,原先至少有七座石桥、三座车桥,七座石桥即班桥、通利桥、乐善桥、来宣桥、永安桥、平定桥、小河桥;三座车桥即白彪车桥、南阳店车桥、板市车桥,这些桥梁大部仍存。普济桥,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条古道上行走,可以看到沿途有不少庙宇,大多为观音庙、关帝庙,虽然看上去外貌均为新砖新瓦,但都是在原址上复修的,原来庙宇的碑刻仍存。如南阳店村北的关帝庙,存有清乾隆五十六年《新建关帝庙碑记》,由丁酉科举人侯铨知县贺琢撰文。
明清时期,在这条官道上,设有原平境内最大的驿站——原平驿。与原平驿相接的是八个铺递,分为南路铺递和北路铺递。南路铺递有五:南阳铺,城南十里。北贾铺,城南二十里。武延铺,城南三十里。原平铺,城南四十里。唐林铺,城南五十里(达忻州界)。北路铺递有三:唐昌铺,城北十里。王董铺,城北二十里。班政铺,城北三十里(达代州界)。而且,其间还设有崞县汛、间家营汛、班政汛、白彪汛、半坡街汛(即南阳店)、北贾汛、原平汛(即武延汛)、板市汛、界河铺汛等9个营汛,每汛有烟墩5个,共有45个烟墩。现仍存班政铺、大营、庄头、武彦、北贾、小河等数个烟墩,虽不再伟岸高大,且荒草萋萋,但其威势依然残存。
南阳店,是一个历史并不长的村落,就是因为官道畅通、车马络绎,才从茶摊、茶坊庙、小饭馆、车马店,发展成一个村落。
北贾村,是这条大官道上的一个重要村落,唐宋时期曾为贾姓望族的处所,与居于南贾村的贾姓望族南北呼应。在其南北向正街两边,因为官道的地理位置和望族的地位,有许多旧式街门,那里曾经是店铺林立、商户栉比,而且临街大门的尺寸自然相当宽敞,足够车辆出入。
正是由于这条官道的重要,才有官道两边历代积累的众多墓葬,使原平地下文物的存量更加丰富。而且还吸引、容纳了众多的民间艺术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凤秧歌的产生和创新发展,确实是因为这条古道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氛围而促成。
这条官道走过皇帝亲王、将军宰相,走过商贾大亨、青衫文士,走过出塞和亲的公主,走过被迫西逃的太后……这不是一条平凡的官道,而是战略要道、商贸通道、文化交流的大道。
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长期的争斗中,这条大官道首当其冲,不知遭受过多少祸乱。如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九月,俺答汗率兵再次进犯崞县,攻陷南阳、原平等地,明军败退,居民财物被掠者数以万计。明隆庆元年(1567年)九月,俺答率兵三次进逼崞县,并破石州。所以,这条道上增建了许多城堡,如清安堡、清和堡、南阳堡、平地泉堡、板市堡等,至今仍可见到清安堡、平地泉堡、板市堡等堡墙遗址。
总而言之,这条茶马古道,形成了丰富的古道文化遗产。曾几何时,古道对增强民族交流和融合,推动与周边地区的商贸联通、文化互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随着近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这条古道已经淡出历史舞台,逐渐走向荒芜和孤寂。但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旅深度融合的今天,古道正闪现出新的文化光彩,等待我们进行深度研究和探索。
江湖游侠文/图
①平地泉村的南北街道
②南阳店村南的官道
③北贾村北的旧时大官道
④唐林岗村南北大道旁的小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