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与诗意

◆杨秀琴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7月23日 第 06 版 )

晋西北的管涔山麓间藏着两条通向大地秘境的脉络。一条是蜿蜒盘旋的旅游公路,如山谷里的一条深色绸带,连接起神池、五寨与宁武的千年故事,把芦芽山的苍翠、汾河源头的清冽、万年冰洞的奇特、情人谷的浪漫,都串成一幅幅流动的画卷;而另一条隐于山林的神池国家登山步道,更像是从天上遗落的诗行,几十公里的高低起伏间,藏着神池人与自然对话的古老智慧。

这条步道从诞生起便带着传奇的色彩——它是北方大地上第一条符合国家标准的徒步路径,如同文明延伸在田间沃野,将管涔山的护林古道、村民足迹踏出的小路重新编织成一条美丽的通道。俗话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步道的设计者深谙此道,以生态为笔,让每一级木质台阶都契合神池南山山势的纹络,草木相伴相得益彰。当钢筋水泥在都市疯狂蔓延时,这里的每一步距离,都蕴含着“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巧妙哲思。

站在海拔1800多米的山脚下,群山如碧色屏风,将喧嚣隔绝在外面。“神池国家登山步道”的标牌,像一枚镌刻着邀约的青铜印章,唤醒了每个人心底沉睡的野性。木栅栏与长椅,是南山给予跋涉者的温柔赠礼。在登山累了的时候,可稍作休息。行与止在此刻也产生出哲学的命题:进,是向未知的勇敢叩问;退,是对自我的审慎观照。而山风掠过草甸的低吟,最终都化作前行的鼓点——正如《道德经》里所言“上善若水”,真正的勇者,应该懂得顺应自然的指引。

每一次踏上木栈道,感觉时光仿佛倒转,这里成了传说中千年前的茶马古道。木阶如琴键铺展,每踏一步都在弹奏光阴的韵律;绳索与吊桥,展示出人与自然达成的协议,既保留了野性的魅力,又增添了可触摸的温度。沿着步道逐渐深入,山势愈发巍峨,登临金山梁的高处时,极目远眺,云雾在山腰翻涌,似给苍翠的群山系上了洁白的丝带。

俯身可见,芳草如茵铺展成无边的绿毯,黄的、紫的、红的各色野花点缀其间,宛如繁星布满天际。蒲公英轻盈的绒球在风中起舞,野百合摇曳着洁白的花瓣,诉说着山间的浪漫。松柏挺立,粗壮的枝干撑起一片片树荫,斑驳的树影,在地上交织成一幅幅动感画面。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下来,在步道上投下细碎的金斑,随着山风的吹拂,光影跃动,仿佛在演奏着一曲曲灵动的乐章。指尖抚过粗糙的树皮,感受着千年岁月的纹路,那是时光沉淀的印记,亦是生命顽强生长的有力见证。

行至高山草甸,眼前铺开《敕勒歌》里“天苍苍,野茫茫”的无限壮阔;经过原生态村落时,又恰似穿越到陶渊明笔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醉人王国。散落在步道旁的百年古树,树皮上每一道裂纹,都是岁月的题诗,让人忽然懂得,所谓永恒,不过是自然从容生长的模样。

最动人的风景,往往在行走的间隙,忽然浮现。当汗水浸透衣襟时,山风送来了清凉;当疲惫席卷全身时,转角遇见的小野花,正肆意绽放。步道上的每一次驻足,都是与自己的坦诚相见;每一次攀登,都是对生命韧性的重新丈量。

暮色降临时,回望蜿蜒的步道,它在晚霞中泛着琥珀色的光芒,这条山径似乎已超越了现实而存在。它是连接古今的时空隧道,让现代人感悟先民“天人合一”的智慧;它是丈量生命的标尺,让人高低起落间,参透得失;它更是一面明镜,照见我们内心深处对自然最本真的渴望。

踏上神池国家登山步道,追寻内心的纯真,在山间与自己相逢,就会看见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