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容明珠庄磨镇

刘金海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7月02日 第 03 版 )

庄磨镇翠岩山。赵建斌 摄

庄磨镇连寺沟泰山庙。赵建斌摄

伞盖青松。苏 浩摄

香泉寺。苏 浩摄

在忻州城西南的翠岩山下、牧马河畔,有一座闻名遐迩、灵气四溢的晋北古镇——庄磨镇。其得地利条件之优势,犹如镶嵌在秀容古城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建置沿革,历史悠久

据明清两朝州志载,彼时忻县全境分为东永丰乡、南集贤乡、西九原乡、北金山乡。庄磨旧属集贤乡,乡下设都、村,集贤乡领15都、138村。其中庄磨有3都:路村一都有黄家庄、南窑头、平社、黄岭、路村、田庄、下社、太河、峪子、新路、坡头、冯村、傅家庄共13村;路村二都有于条沟、寺庄、邢家山、牧庄、上河北、连寺沟、下河北共7村;三都冯村有秦家沟、大沟、西社、观里、南社、九畦沟、庄里、磨里、东岁兴、刘家梁、北社、观沟、直道沟、南张村共14村。

1919年始行区制,忻县划为6个区,庄磨属第4区。1947年忻县区划增为10个区,庄磨由原来的第4区改为第8区,辖14个行政村,区政府驻庄磨。1953年改行政村为乡村制,庄磨仍为笫8区,领16个行政村,增加月蜍、桃园两村。1958年原庄磨区改为星火人民公社,公社驻庄磨。1961年人民公社改为以驻地名称命名,星火人民公社改称为庄磨人民公社。1983年,国务院批准忻县改为忻州市(县级)。1984年,庄磨公社正式改为庄磨镇,下辖29个村民委员会、39个自然村。据1993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忻县志》记载:“庄磨为忻县古镇之一,清道光年间建镇。其时商业发达,有店铺四十余家,摊贩较多,是忻县西南乡物资集散中心。”

交通枢纽,物流中心

庄磨镇区位优势明显,四通八达,东邻豆罗镇,南与阳曲县大盂镇接壤,西依三交镇,北连兰村乡。北同蒲铁路穿境而过,平社村火车站主要承担区域客货运输任务,目前车站有4条运营线路经停。过去平社村还有粮站和炭站,是周边各村交公粮、送余粮和人们拉炭的唯一站点。

庄磨原下辖庄里村、磨里镇。庄里村当年有3座门楼——东阁、西阁、南阁,4处寺庙——兴隆寺、关帝庙、真武庙、龙王庙。磨里镇有水磨坊、酒坊、饭庄、皮革坊、米市、当铺、油房、屠宰场、肉店、马车店、银店、粮店、剃头店、麻糖店、油条店、布料店等等。后来庄里村、磨里镇合并,称为“庄磨镇”。

庄磨镇是静乐、忻州等地通往太原的交通要塞,后逐渐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物资集散地。清末民国初期,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腊月二十三,当地就会办庙会,一派繁华景象。尤其进入腊月,人们赶着骡马,牵着牛羊,担着黄米、绿豆、大葱、编织品等到庄磨赶会看戏。四方云集,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好似一幅忻州的“清明上河图”。有民谣为证:“扁担扁担软溜溜,担上黄米下忻州,路途遥远不发愁,先到庄磨就停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庄磨镇又陆续设立了邮电所、税务所、工商所、供销社、信用社、食品站、收购站,此外镇里还开了饭店、旅店、照相馆、理发店等。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庄磨镇的老街上依旧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续写着古镇的繁华。

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庄磨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自然风光秀美的地方。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和活动,是黄河流域文脉传承的重要区域之一。庄磨境内,经文物考古认定的古代遗址就有10处之多。如历代军事重镇赤塘关、南张村周代遗址、连寺沟商代古墓等等。伞盖青松、红叶香泉、阴山吃石,“秀容古景”中有三个在庄磨。

翠岩山与铁梁桥。翠岩山位于庄磨镇南6公里处,平均海拔1465米,主峰1519米,1995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景区。山上有伞盖寺,始建于唐代,其中用规整方砖砌筑而成的石拱桥最为著名,又称铁梁桥,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石拱桥有石栏、石柱,石栏上面有精美的图案,浮雕马的形状与唐昭陵六骏图相似。桥下美人鱼栩栩如生,是珍贵的文物遗存。

被誉为忻州古八景之一的“伞盖青松”,在庄磨镇境内的翠岩山上。游人行至山腰便可见郁郁葱葱的松林中,一株巨松高逾十丈,遮天盖地,枝繁叶茂,形如伞盖。巨松笔直挺拔,两人难以合抱,身躯壮硕,被称为“华北第一松”。

与伞盖寺齐名的,还有红叶香泉寺。香泉寺位于庄磨镇坡头村西一公里的山上,有泉水终年不息,汩汩而涌,其水清澈透亮,其味香甜甘醇,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故名香泉。寺因此得名。

阴山吃石景观,用庄磨本土诗人弓林明的一首诗来形容最为恰当:“古今吃石说阴山,势卧忻州百里间。河卵汹汹勤抚慰,流沙款款任回环。夏炎遥绕凉弥脊,冬冷曾凝雾蔽湾。独幸苍生真造化,庆云澹澹润乡关。”

庄磨村的千年老槐,位于村中原兴隆寺旁,经历人间沧桑,自然生态千变万化,新芽换旧枝,苍老而不衰。树周长2米有余,高10米以上。相传有千余年历史,植于宋朝,见证了庄磨的发展史。

庄磨南殿又名泰山庙,创建于明洪武年间,与杨胡北殿齐名。每岁农历二十八为盛大庙会正日,由庄磨、南社、西社、北社四村轮值。届时,静乐、阳曲部分村民和忻州各乡镇都有村民来赶庙会,做买卖,看大戏,甚是红火热闹,为庄磨周边最大的庙会举办地。

新世纪以来,庄磨镇党委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招商筹资数百万元,修通了翠岩山旅游公路11.5公里,架通了2.5公里输电线路,实施了引水上山工程,初步实现了水、电、路“三通”,恢复了五爷庙、大雄宝殿、奶奶庙等景点,修建了广场、停车场、窑洞宾馆等硬件设施,逐步形成了集旅游、研学、考古、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格局。

民风淳朴,人才辈出

庄磨镇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民风淳朴,历来崇文尚武,堪称人杰地灵。著名人物有:

明初国子监助教连玉,原籍庄磨镇坡头村,明代洪武丙子科举进士。清末武进士正三品参将宁鸿章,庄磨村人,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武举,选兵部差官,在捷报处任事。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武科进士,授营守备、管带等职。曾于左宗棠、吴凤柱、张之洞麾下效力,历任花翎湖广督标游击,督带襄河水师中营、都司,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任清安营参将,功名颇显。

著名画家聂云挺,庄磨镇连寺沟村人,生于1920年,1937年参加八路军,从事文艺宣传工作。1941年入延安鲁艺美术系学习,毕业后历任太岳《新华日报》编委、《山西画报》副总编辑,山西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顾问。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

白纯史,庄磨镇下冯村人,生于1912年,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5月入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运输处长、副部长、代部长等职。1975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厅副厅长,1983年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顾问兼兵团工交局党委第一书记(正厅级)。

胡石峰,庄磨镇大沟村人,生于1922年,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入党,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七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成都军区军事法院院长、成都军区后勤部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85年12月以正军职离休。曾荣获国家二级解放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平社战斗,载入史册

平社火车站是北同蒲铁路线上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纪念意义的车站。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发生过著名的平社战斗。1937年日军侵占忻县后,曾在庄磨境内的赤塘关设关卡、建军堡,迄今遗迹犹存。1937年11月,日军一部由石岭关南下太原时,从直道沟直插庄磨镇一带,于赤塘关抵太原。1938年2月,朱德总司令命令八路军120师切断同蒲路。120师副师长萧克、359旅旅长王震指挥717团乘夜袭击,在当地武工队的配合下,攻战了日军据点平社火车站,俘虏日军17名,割断电线数千米,切断了路经赤塘关的豆罗至阳曲县高村20余公里的铁路。接着又在石岭关阻击日援军,毙敌100余人,击毁汽车1辆。战斗结束后,120师师长贺龙与359旅旅长王震来忻县参加了在庄磨镇冯村召开的军民祝捷大会,表彰了英勇作战的将士。

寺庙办学,育出栋梁

1919年,庄磨办起了忻县县立第四高级小学校,校址就在南殿(又称泰山庙),教室利用的是南殿内的庙宇和厢房。曾在庄磨第四高级小学校就读的学生有忻县月蜍村的霍士廉(曾任农业部长、山西省委书记),忻县向阳村的田波(曾任中央军委纪委常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忻县田家堰村的牧云山(原名宿银楼,曾任国家体委科研所党委书记,享受国家机关副部长级医疗待遇)等人。

作为庄磨中学前身的忻县县立第四高级小学校,于1956年附设初中班1个,招生50名。1957年,忻县城师范学校接收了忻县县立第四高级小学校的初中班入忻师附中就读。1958年,忻县县立庄磨中学诞生了,首任校长就是忻县县立第四高级小学校校长吕佐文。忻县庄磨中学作为庄磨镇的最高学府,传承红色基因,凸显耕读特色,历经43年风雨历程,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品学兼优、能文能武、勇于奉献的合格人才。

名优产品,誉满三晋

庄磨镇群山环抱,牧马河、葫芦河流经其间,河谷相间,地势平坦,日照充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种植历史悠久,主要特产是香椿、核桃、黄豆、小米、黄米和大黄杏等。

坡头村的村民们利用村西的水资源,在村南、村东平整肥沃的土地上,大量栽植香椿、核桃,形成规模,独具特色。每到清明过后谷雨之前,香椿树成林成片郁郁葱葱美不胜收。整个山村沉浸在浓郁的清香之中,人们趁着黎明的曙光爬上香椿树开始打摘香椿,成为当地一道风景线。因其品质好,太原、忻州的客商亲自到村登门收购,供不应求。坡头村栽种核桃树历史悠久,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每到秋收季节,人们都忙于收晒,村里一派喜收核桃的繁忙景象。

南尧头村172户、424口人,耕地面积1553.6亩,有水果类经济林200余亩,户均一亩以上,品种有核桃、仁用杏、食用杏、李子、葡萄等,尤其是早熟的食用杏闻名于晋,口感香甜,富含维生素,深受顾客赞赏。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庄磨古镇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