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千年古韵旧县镇
刘喜才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4月09日 第 01 版 )
河曲旧县镇全貌
海潮庵
旧县村古牌坊
旧县七孔桥
黄宅中府院
火山村传统文化表演
苗敏荣书法
河曲旧县镇,地处河曲县中部偏西,东、南与社梁乡接壤,北连巡镇,东北与沙坪乡相接。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主要有黄河、县川河。这里风沙大,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区。
旧县镇粮食作物以糜子、谷子、玉米、马铃薯、豆类等杂粮为主,此外红葱种植更是闻名周边。境内交通便利,煤、铝、铁等资源较为丰富,尤以煤炭资源居首,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旧县镇引进外省、本省企业投资建设绿色矿山和黄河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既美化了环境,又改善了民生。
历史史诗
河曲旧县是一座被封印的古城。进了旧县,过戏台,出东门,登上小关帝庙,迎面是一方砖雕的老照壁,照壁下方有块砖很显眼,砖面上龙飞凤舞地刻着几个大字:“万历二十三年六月初十日杜允升、范文俊、杜经纶。”从姓氏与字体推断,写字的人应为粗通文墨的本地工匠,字迹行云流水,鲜活率真。
据清道光年间的《河曲县志》载,旧县在北汉时期曾置雄勇镇,宋太平兴国年间建火山军,后置火山县为军治,自此这里成为历代王朝抵抗漠北入侵、防御瓦剌等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重要屏障。元末明初,旧县只有一圈土围子用来保护村庄,明代景泰、嘉靖两朝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修缮。明万历间,朝廷对旧县进行了更为全面的修复,使得旧县不仅成为晋西北的头道要塞,还是当时的经济重镇,有“金汤要径”的美称。在清道光年间《河曲县志》中描述了当时旧县的气魄景象:“其时城池规模大备,气势恢宏,人称凤凰城,北踞高坡,其三面皆临深沟,面阳背山,雄阔大哉,而街道井然,分区划界,民居错落,庙宇庄严,一派和平。”
旧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上演了杨家将浴血奋战抵御外敌的英雄事迹和明末官民共同抵御贼寇的悲壮故事。曾经的旧县,胡马长嘶,烽烟弥漫,引无数河曲儿女热血澎湃,奋发向前。事实上,旧县不仅是一个军事战略要地,还是一个耕读并重、宣扬儒学、注重教化、农商并立的古镇。历史上这里人才辈出,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明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苗朝阳、清道光年间大定府知府黄宅中等等。
旧县城是原汁原味的古城,没有刻意修饰,岁月痕迹显露无遗,使它更显沧桑厚重。城里到处弥漫着一种古朴的味道,不断勾起人难以名状的怀古情思。回望旧县,这座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边塞重镇不禁让人感慨:在这里,可以了解黄土高原历久弥新的农耕文明,学习中原大地世代推崇的儒家文化,看到位列中国“三大商帮”之一的晋商的辉煌过往。今天的旧县仍巍然屹立于忻州大地,沐浴着新时代的灿烂阳光。
紫塞遗珠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民俗与现代元素完美结合,推陈出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旧县镇积极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努力培育“文化+产业”融合项目,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力量。民歌、二人台、秧歌、剪纸等传统技艺是当地的文化特色,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参与体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传统集市热闹非凡,农历逢“九”一集,保德、偏关、五寨、神池、岢岚以及河北省、陕西省、内蒙古等地的不少商户进入集市。群众售卖的农副产品品种多、数量大,生意十分红火,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旧县镇十分重视古村落保护,现有完好的四合院十几座,其中府院一座。屋顶俱盖青瓦,高脊岭,两边有瓦兽。门窗全系木质,雕刻精细。传统古建特点鲜明,院子小过门多,房屋进深不过13尺,阔不过8尺。南与北、东与西房屋间数俱对称,式样各异。门外有石鼓、台阶。照壁绘福寿图或刻一“福”字。黄宅中府院尤为突出,这所保存完好的古院落是奉旨批准修建的楼院,分前后院,府门宽大高阔,青瓦起脊立兽头,前后出厦,四根露明柱,黑漆门扇,铜钉兽环,大门两侧有石鼓,檐下正中挂牌匾。旧县的古院落遗迹较多,而且大都保存较好,展示了旧县镇悠久的历史文化。2012年12月,旧县村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传统古村落。
海潮禅寺创建于明万历年间,明末被农民起义军烧毁,清顺治年间重建。该寺随山势而建,北高南低,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小巧玲珑。寺外山环水绕,古槐参天,寺内松柏常青,香烟缭绕,是一座年代久远、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每当寺院举办庙会、法会,僧俗争相赴会,最多时竟达数万人。海潮禅寺香火鼎盛,成为晋西北及周边地区的佛教文化活动中心,人称“小五台”,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旧县镇大涧河上有座砖石连拱七孔桥,又名涧虹桥,为河曲通往保德之要津。建于明初,清顺治五年遇特大洪水冲击曾做补修。旧县村民说,修桥时民工万人参建,食盐用去12石,用黍米汤加粘土和石灰做浆,以砖石为主体筑成此桥。桥长80米,宽5.7米,高13.3米,七孔跨径61米,每孔底长10米,高9米,载重量20吨。历经600余年,尽管遇洪峰、暴雨百次,河水溢过桥梁无数次,但桥基安然无恙,河曲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1985年夏,在旧县城东南一公里处,有砖厂一座,工人作业时发现“万户之印”“尚书户部之印”“都统之印”三枚官印,经专家鉴定属国家一、二级文物。
关于这三枚金代官印失落旧县的原因,根据史料推测,原因有二:其一,金初大举进攻北宋时,河曲故地属火山军(火山军设于今火山村对面柏树梁)。由于军民齐心抗金,使入侵的金军遭到严重挫败,一时溃散,主将临阵逃跑,丢弃了“万户之印”与“都统之印”。其二,努尔哈赤率领蒙古军大举南下时,金朝遗老携印逃遁,选择了火山军这个通达中原与边塞的要冲,以图东山再起。后来终因大势已去,难以回天,遂将上述三枚印信遗弃于河曲旧县。
杨家沟官地梁出土了绘于墓室土壁上的精美壁画。壁画内容主要以社会风俗习惯为主,墓室四周均绘有四神图。东壁绘有青龙,西壁绘有白虎,南壁绘有朱雀,北壁绘有玄武,整幅图的衬底是太白色,朱标色图案,墨线勾染,浅黄补染。整幅画清晰优美,内容丰富,像筵室布置、筵宴、交谈、擀豆面、碾面等,是研究多元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壁画历经千年而保存完好,可谓一大奇迹。
特色饮食丰富。酸饭。相传河曲酸粥的由来纯属偶然,当年李自成起义大军往返河曲故地多次,当地老百姓皆大欢喜,家家户户泡米为将士准备饭菜。谁知由于情况有变,大军临时改变路线,可老百姓泡的米,一时半会吃不完,放得时间长就发了酸,老百姓也舍不得扔掉,就用发了酸的米煮成粥吃,谁知意外地发现这种酸米煮的粥更加可口。后来人们便特意将米泡酸做粥食用,这种酸粥还能开胃健脾,护肤美容,妙不可言。莜面窝窝。莜面,是由莜麦加工磨制而成的,是忻州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莜面的营养价值很高,钙、磷、铁、核黄素的含量都相当高。莜面窝窝的做法是,将莜面加入开水和成面团,揪一块用手掌在光滑的面板上推成薄薄的长面片,食指卷一下,做成如猫耳朵似的筒状形,长寸许,薄如叶,色淡黄。挨个并排立在笼内酷似蜂窝,上锅蒸熟,香味扑鼻,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汤调和,使人闻之垂涎,胃口顿开,回味无穷。还有面鱼鱼、麻花、油烙饼、莜面饺子、荞面饸饹、糜米窝窝、油蛤蟆、大烩菜、蒸饼、粉汤、拌汤等,也是旧县的民间美食。这些美食不但味美价廉,而且大多有特殊功效。开河鱼。开河鱼是河曲有名的特色菜。开河鱼色泽明亮,肉质细腻,味道鲜美,为历代上贡佳品。据古《河曲县志》记载,明代以来,当地官吏每年春天都要将金丝鲤鱼上贡给皇帝。碗饦。荞麦去皮磨成糁子,将糁子于前一日用水泡软,用拳头用力搋成糊状,筛滤后舀入碗内上笼蒸,出笼后即成碗饦。置阴凉处冷却后,用醋、姜、芝麻、辣椒面、蒜泥、香油等配成汤浇入,即可食。
名家辈出
杨信,出生于河曲火山。杨信出生的年代,南方群雄割据,北方遭受契丹侵扰,常年战乱不息。百姓中燃烧起抗敌自卫的烈火,与辽兵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杨信作为地方土豪,就在他的家乡火山建立堡寨,组织附近的农民,自立旗帜,习武练兵,民间称“火山王”。他的队伍在黄河岸边抗击辽兵声势很大,后随势归周,担任麟州刺史(正四品)。杨信赴任麟州刺史后,杨姓村民及杨氏家族也随军入编迁入麟州。其子杨业为北宋名将,杨家满门忠义,杨家将的故事家喻户晓。
白华,字文举,号寓斋,金末进士、诗人,与元好问为世交,金朝官员,曾任金朝枢密判官。金亡时,与家人失散,子女被元好问抚养。后归元,依史天泽居真定(今河北正定),与子女复聚。著《屏上梅》《满庭芳·示刘子新》等作品。
白朴(1226年–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元代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金朝官员白华之子。白朴作杂剧16种,全本流传下来的仅有《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3种,《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存残曲。白朴还是著名的散曲作家和词人,词集《天籁集》流传至今,散曲今存小令36首,套数4套。
苗朝阳(1544年—1629年),旧县城东苗家沟柏园村人。万历四年(1576年)三十二岁中举人,万历五年(1577年)成进士,授河南新蔡令,又调繁杞。后选取黄门给事,升兵科给谏,累迁太仆寺少卿,调应天府府丞。因不满朝政,于万历二十一年辞官告归,时年五十。其以包砌河曲城、上谕禁鱼令、编纂河曲县志为历史贡献。崇祯元年暮春,左胯痛不能行,卧不能起,随后去世,卒年八十四岁(正四品)。
苗敏荣,字功甫,号凌汉,著名书法家。苗彦成八世孙,苗凤之孙,苗焕阳之子,苗鸣阳之嗣子,苗朝阳侄子,贡生。崇祯五年(1632年)授河南陕州训导,升解州学政(正八品)。
黄宅中,23岁为举人,27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十五年以母丧归,三年后父又丧。道光二十年起,用为湖南永顺府古丈坪同知,后权守常州、德州、衡州及永顺府、宝庆府。道光二十四年,升贵州大定府知府,创修《大定府志》。1852年秋9月,奉旨授浙江杭嘉湖道。11月,卸事自黔起程。1853年夏4月,行次陕西长安县,疾益剧,奏请开缺,回籍调理。获准归里后,杜门谢客,著述《河曲县志补遗》《思果斋自省录》《敬述编》《四戒述言》《治家庸言》《鞠葭庐存稿》《黔游纪行日记》《思果斋杂著文稿》《思果斋编年诗草》《试帖偶存》《邵阳存稿》等。自号“农庄病叟”(正四品)。
苗颖章,苗朝阳八世孙,苗席珍三子,咸丰九年(1859年)己未科殿试金榜进士,先任县令,后升四川刑部主事。苗颖章进士府院现保存完好,皇帝赐匾“进士第”,为河曲县文物保护单位(正六品)。
了绪和尚,旧县杨家崖村人,民国十四年(1925年)接位方丈,上任后增修藏经殿抱厦厅,增建藏经殿院、西花园、牛棋院石栏杆,并筑墙保护尼姑院遗址。其间,国内进入战争年代,社会动荡,了绪妥善保护寺院,功绩甚大,其亦能和抗日根据地政府配合,利用海潮庵为晋绥边区党政军机关、晋绥二中、“七月剧社”提供驻地,为开展各种活动助力。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十二月初三日,了绪圆寂,葬九师塔院。
薛占祥(1918年—1995年),旧县硬地村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参加河曲抗日自卫队,次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年(1939年)冬“晋西事变”后,组织游击队与敌抗争,旋调县工会任主席,三十一年(1942年)又任县武委主任,三十七年(1948年)2月任河府县武委主任,6月任河曲县副县长,9月任河曲县县长,1949年11月任河曲县委书记。1952年调省工作,1953年3月任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室秘书组长。1957年3月调任平鲁县委书记。1965年8月调任黑龙江省松花江行署副专员直至离休。
何忠道(1931年—1952年),旧县铺沟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7年5月入伍,1949年春,被选拔到某航校培训飞行员,分配到空军部队任飞行员,部队驻上海,担负着保卫祖国领空和上海的重任。
1952年,一架美国轰炸机高度1500米直逼上海市。我空军获悉情报后,即令6团飞行员何忠道和李永年分别驾驶歼击机升空作战。美机首先开火射击,何、李双机急转弯绕到美机尾后对其进行攻击。先后开炮四次,在长江口将入侵美机击落。何忠道驾驶的飞机中弹一发,安全返航。这是我空军击落的第一架美国飞机,也是空战取得的首次战果。1952年11月22日,美国空军再次侵入我国领空,何忠道与飞行员杨木易驾机迎战,在上海外海击落美侦察机一架,何忠道所驾飞机也被敌军自卫队击落,英勇牺牲。人民空军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挽幛上书:“歼灭美国侵略者,坚决保卫祖国领空,为何忠道同志复仇!”“驱神鹰,创飞寇,以身殉国,壮士英名垂千古。创大业,卫祖国,秣马厉兵,誓歼残敌慰英灵。”1952年底,毛泽东主席为何忠道的兄长何佩道签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上刻印“永垂不朽”大字;空军政治部给何佩道寄来了“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及家属节哀安抚信;空军司令部给河曲县人民政府发去了嘉奖慰问信函。
何忠道15岁参军,牺牲时年仅20岁。生前实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愿望,立大功一次,二、三等功各一次,是空军战史上的著名战斗英雄。
苗混瞒(1933年—2007年),旧县小五村人,中共党员,历任河曲县小五村农业社社长、生产队队长、党支部书记。1981年在全省率先承包本村新尧沟小流域30公顷,成为全国户包治理小流域的创始人。每年向国家售粮5000公斤左右,成为全县售粮大户。他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其农村百业科学致富模范称号,1986年获山西省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水利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工作者。
贾德义,1943年9月出生,沙万村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人台代表性传承人。在全国报刊发表了大量民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歌曲等作品。他出版的著作包括《河曲二人台》《二人台》《山西二人台传统剧目全编》《山西二人台传统唱腔牌曲全编》《西北风情歌》《古渡河曲民歌》《喇叭花》《过程》《北方两句头》《文圃》等。
李振富(1948年—2008年),1984年任旧县纸房沟煤矿矿长,带领群众地下挖“黑”的,地上栽“绿”的,把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富裕村。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担任纸房沟村党支部书记。1989年5月,李振富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同年10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1年被国家体改委授予中国改革功勋称号,1992年担任晋富有限总公司总经理、旧县乡党委副书记,1993年当选为山西省第八届人大代表。
古城焕新
岁月悠长,文化永存。
北宋建军以来,已有1000余年历史的旧县古城,犹如一颗绚丽的宝石,镶嵌在晋西北黄土高原上,几许尘垢随微风远去,历经沧桑的古城,静静地挺立,彰显着深沉的气韵。春风浩荡,花开灿烂,古城焕发全新的生机!
2024年,旧县村被河曲县确定为第一批“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旧县村以“创卫”为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商业街和旧市场改造提升工程、环卫所维修、建筑立面修整、文化广场及绿地建设、改厕工程、雨污水管网工程等18个项目,实施县川河流域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改厕全覆盖,健全常态化保洁机制,各项硬件指标基本达标,村内水、路、电、网等实现了全覆盖,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2025年,一群年富力强的致富带头人,依托厚重的人文景观,在文化宣传、商业配套、改善人居环境、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下功夫,架起“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桥梁,迈开矿区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一步,推动旧县镇全面振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照片提供:刘喜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