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窑山探险

◆吕有宽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3月26日 第 06 版 )

静乐县康家会南山高耸入云,主峰称为玉石窑山,因山腰悬崖有孔玉石窑洞而得名。玉石窑山为灰岩山质,山峰凸起,石壁直立,怪石嶙峋,地势险要,海拔2041米,为康家会镇与赤泥洼乡的分界线,距康家会村7华里,距赤泥洼乡松沟村3华里,平时很少有人登山观光,能进洞探险者更是寥寥无几。

前年冬天康家会村高史先生说,曾进过此洞,内有明朝隆庆年间摩崖石刻,撰写者为本县儒学廪膳生员吕公誉。吕公誉乃我宗祖,明嘉靖岁贡,授直隶内黄县县丞,后升任甘肃渭源知县,政声籍籍,有很多诗文流传于世。怀着对历史的探索,对宗祖的敬重,以及对当时事件的了解,我迫切想去探个究竟。

去年5月17日,我相约酷爱古典文学的县政协任文俊、县政协《静乐文史》编辑杨秀川、赤泥洼乡人大主席吕志成一同前往。志成开车经赤泥洼乡上双井、下双井村,沿风力发电的临时道路直奔桃子山岩,然后步行缠山岩一段路程后才到达玉石窑山。

初夏的桃子山草木葱茏,繁花似锦,黄刺玖、沙棘、毛尖叶子等草灌密密麻麻,各种野花五彩斑斓。放眼眺望,赤泥洼乡的上双井、下双井、桃府、松沟、赤泥洼、土地堂、送返等村一览无余,远山近山更是成片成片的油松、落叶松,这里曾是大同煤矿的坑木基地。向北走约5华里是寿土山,比桃子山更高一筹,山顶凸起数十米高的主峰,周边石壁直立,远看酷似一峰卧山的骆驼,为静乐名胜风景之“驼峰”。再往北走约5华里便是玉石窑山,山势向北断崖式而下,直达东碾河谷,康家会、圪台坪、砚湾村尽收眼底。已近农时小满,但仍西风呼啸,尘土飞扬,真正体会到了“康家会的风管十三省”的感觉,站在山顶更是随风摇曳,站立不稳,跌跌撞撞终于找到了一处直立的石壁,看样子应该是玉石窑洞的所在。

石崖直立三十余米,中间平展,两边微隆,远看极像繁体的“門”字。站在崖底仰望是看不到洞口的,能看到的只是人工攀爬过的痕迹,确定无疑是玉石窑洞所在。看着数十米高的绝壁,要想徒手爬上去是多么危险的事情,若不上去看个究竟,又是多么的遗憾,光这步行十多里山路也是多么的不易。我们决定上去一探,并确定一个一个来攀,上去一个再上一个,避免前者蹬落的碎石伤了后者。任文俊第一个上攀,手抠着上面的岩石,脚下蹬着只能横放下脚的台阶,老大工夫才能向上挪动一步,底下的人也是捏着一把汗,约20分钟爬了26个之字形台阶终于上到洞口,估算洞口以下垂直高度足有十六七米。紧接着三个人都陆续上去了。我们站在洞口俯视脚下,哇噻,竟像是在空中一样,天旋地转;眺望远方,东碾河谷及北部山峰尽收眼底。大家自嗨,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玉石窑洞为天然溶洞,前后分为上下两层,前庭洞高2.3米,宽2.8米,洞深6.3米,后庭抬高,洞相对小点。洞壁均为灰质岩,地面为石渣,湿漉漉的,凹凸不平,整个洞内潮气袭人。洞顶内壁筑有两个燕窝,有两只燕子在洞口盘旋,体形比家燕要大得多,看到有人进来,便不时冲回洞内尖叫,估计已到了孵化季节。

洞壁西侧有一摩崖石刻,高65公分,宽50公分,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楷书,这正是我们此行要看的重点。石刻为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四月二十七日,即公元1567年初夏,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也是静乐县目前见到的较早的碑志。碑文标题为“静乐县汾阳一都松沟村雕儿崖寺修道记”,内容约有330余字,后附纠首、施主约40余人。由于石刻摩面原本不太平整,还有许多裂纹交错,刻字深浅不匀,加之年代久远,许多字已无法辨认。大体上能看到“直雕儿崖者,在松沟村之东,距村三里有余,视高不可及,其悬不可穷,真所谓天成也!”中间则介绍寺庙“至名高”,存有元代全真道人宋德方衣冠,祈求平安者络绎不绝云云。主要记载“松沟村窑主武尚贤见男妇之不便行,则尚有感此行路甚艰,不若无险,于是十月二十六日议定修路,至丁卯四月终于厥功告成。”刻碑“以垂万世不朽。”由此可见,当初的赤泥洼乡称为汾阳一都,玉石窑洞为道教寺庙,供有祈雨之神,有元代全真道人宋德方遗物,有爬洞护栏门亭等。碑中还记载了从松沟村向寺庙修路一事。站在碑前,看着碑文,仿佛穿越了450多年的时空与古人对话,欣喜不已,顿觉不虚此行。为了能完整还原碑文,我们用清水多次冲洗拍照,再用大白粉涂刷拍照,放大拍照,局部拍照,以便带回来有时间仔细辨认。大约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几只燕子一直在洞口尖叫,为了不影响它们,我们结束了本次洞内活动。

出洞下行比攀爬更为艰难,我们依旧一个下去再来一个。大家脸贴着石壁,双手紧抠岩石,眼是看不到台阶的,只能用双脚下去试探,一只脚踩到台阶时才能松一口气,然后双手挪动,另一只脚再向下探路,如此往复,约一个小时后四人安全落地。当我们返回桃子山停车地时已是中午12点多了。

桃子山脚有座大郎庙,也是建庙较早、闻名遐迩的寺庙,现有清以前碑志16通,最早的记录时间乃明朝万历十六年,与玉石窑山洞碑记为父子年代,即万历帝为隆庆帝之子,隆庆帝又是吕公誉先祖出生时的嘉靖帝之子。这两通碑对研究静乐县明朝时期行政区划及人文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