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故事心向暖
◆刘金海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3月19日 第 06 版 )
光阴似水,来去匆匆。一个转身,时光成了故事;一个回眸,岁月成了回忆。
人至暮年,当下的事情转眼就忘,儿时的记忆却日渐清晰起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在庄磨中学读书,过牧马河是必经之路。那时地下水位高,雨水充沛,牧马河急流滚滚,人们很难徒步涉水过河。河上有一座用铁丝绑树干做成的简易高架桥,南来北往需要过河的人,走在高低不平、承重能力差的桥面上,摇摇晃晃,有些老人小孩,平衡能力差,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落入水中。尤其是一些不常过桥的小孩没有经验,看着脚下的河水,很容易出现晕水现象。
1966年农历三月末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从牧马河简易高架桥上通过时,前面一个十来岁的娃娃发生晕水而掉入河中。说时迟那时快,我也没多想,立即跳入水中,使尽全身气力,把掉入河中的娃娃拖出水面,搀扶上岸。这时,我也全身湿透了,即使赶到学校也没有换洗的衣服。
“怎么办?”我急中生智,南辕北辙,返回居住在离牧马河四里远的园子梁底村的老姑姑家,脱掉湿衣,换上我表叔的旧衣服。我劈柴,老姑姑在灶膛点火给我烤湿衣服。烤得半干不湿了,我穿上衣服急忙赶到学校,没误上晚自习。
写字时却发现原来插在上衣口袋里的两支心爱的钢笔不见了。我想肯定是在河中弯腰救那娃娃时掉的,心里也就宽慰多了。
在庄磨中学读书时,冬天到平社火车站拉煤供学校生炉取暖,是男同学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天气冷,路途远,来回二十多里路,还要趟水过葫芦河,空车下坡滑,重车上坡陡,是项繁重的体力活,而且还是利用下午上完课的活动时间,空着肚子去拉煤。虽然我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但还是踊跃报名参加,是拉煤队伍里的积极者。
我们每次拉煤都是四五辆小平车一起去。去时为了省劲,到下坡路就把几辆车连在一起,前面有一个人驾辕,其余人坐在各自的车上。无需费力不说,还分外好玩,心情舒畅,十分惬意,经常开怀大笑。
可返程就没有这么轻松了,反而成了另外一番景象。一人一辆车,满满一车煤,足有五六百斤。那时我们才十四五岁,力气不大,平路还好说,上坡一个人使尽全身气力也拉不上去,只能两人互相帮助,一人前面拉,一人后面推,送上一辆再一辆。这样折腾下来,大冷的天也浑身是汗。快到学校时虽然是下坡路,但有的同学实在没劲了,又没有手套,手指也冻僵了,握不稳小平车辕条,把辕条触到地上的事时有发生。我就有这样的经历,辕条触到地上,手压到辕条下面,手上擦掉一块肉皮,血流不止,疼得厉害,但我还是坚持把煤拉回了学校,受到老师的表扬。那个年代,我们小小年纪,就是生活这辆车的驾辕人。
虽说人的回忆要永远地向前看,不要沉浸在过去里,但是回想起这些曾经的过往,我心潮澎湃,可以写下这么多文字。感恩过往,那些故事如同冬日的暖阳,温暖了我迟暮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