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千年瑰宝崞阳镇
杨晋生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2月26日 第 01 版 )
崞阳文庙
普济桥王文君摄
栏杆上的浮雕
普济桥
来宣桥王坤摄
崞阳古城宁远门
崞阳古城是原平大地最具人文价值的地方之一。多年来,人们试图解读古城不凡的气度,但无论如何表达,都不足以展现其厚重和价值,只能让自己行走的脚步慢点、再慢点,或许才可以让它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
高墙拱卫“城上城”
西晋永嘉年间,由于鲜卑拓跋猗卢助刘琨大破白部刘虎,而恃功求以陉北之地为其封地。刘琨无奈,将雁门郡的楼烦县、马邑县、阴馆县、繁峙县、崞县(其时在今山西浑源)等五县让给拓跋鲜卑,迁徙五县人民于陉南,部分置于今原平崞阳,在崞阳立城邑但未命县名。
北魏永兴年间在境内置石城县,东魏天平年间置崞山县,武定初置廓州,北齐时期置北显州、北灵州。隋开皇年间置平寇县,大业年间改平寇为崞县,属雁门郡,县治在今崞阳镇。金代属代州,改崞县为崞山军。元时升为崞州,明初改州为县,属太原府。清雍正年间,崞县直隶代州,民国时属雁门道。
如今崞阳古城的城墙、城门、城楼都是明清时修建,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地面以下的部分至少有三座不同时期的“墙根”,一些叠压在一起,所以古城有“城上城”“城摞城”“城下还有城”的说法。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县刘伯完肩负维修城池重任,将城池整体向西挪移了数百米,解决了滹沱河水暴涨后侵浸城墙的问题。明景泰年间,知县武桓又兴修城事,这座巍峨的土城从此屹立起来。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崞县知县史渔主持扩城。新筑的城池名“厢城”,三面城墙围长达三里有余。万历年间,时任雁平兵备道的张惟诚命人用砖石包砌小南稍关,并于最南的门洞上方嵌门额一块,曰“古楼烦”。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山西巡抚魏允贞视察崞县,给知县袁应春下了一道修城的命令。袁应春,字元卿,陕西凤翔人,出身关西望族,有琴鹤之风。对于修筑城池,他自感责无旁贷,便毅然挑起重担。历时多月终于完工,魏允贞专门请礼部尚书冯琦撰写了《崞县修城记》,勒石以记。这次修筑规模,旧志有载:“周围一千一百丈,高三丈六尺。雉堞七百有四十,高六尺。连女墙高四丈二尺,厚三丈八尺。敌台二十一座,池深三丈,周围俱筑捍水堤。门四,东曰临沱,西曰保和,南曰景明,北曰宁远。”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增筑西关,将南关厢城和西关厢城全部用砖石包砌。两座厢城高三丈,筑敌台十三座,城门三座。几年后修筑了东关厢城,建城门一座,筑门三座。
这些砖砌城垣,虽高大雄伟,但仍不完美。明崇祯七年(1634年)知县冯梦熊在四座城门上方建起四座城楼,斗拱飞檐,重檐歇山顶式。至此,古城日臻完固,城套城、城连城,城墙层层相护,城门星罗棋布。崞阳古城墙围裹的小城,承载了当地数百年的深厚文化底蕴。
古城的灵魂
崞阳文庙,位于古城东门旁,因始建于元朝,是名副其实的州级文庙。
可以说,文庙完善于明,繁盛于清。
古时的文庙,气势恢宏,美轮美奂。在阔达两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百楹建筑星罗棋布,构设精巧;飞檐斗拱,灵动飘逸。凡空阔处名木参天,绿荫如盖。呈元宝形的泮池,蕴一池清水,映半方蓝天。文庙,因其鲜明而权威的尊孔崇教、修身布道功能,令莘莘学子万分景仰。而东庑配享的先贤40位、先儒33位和西庑配享的先儒35位、先贤39位,也是崞邑儒生的楷模和典范。
古城的文庙同全国各州县的文庙建制大同小异,一条中轴线上从南往北建有礼门、照壁、棂星门、泮池、戟门(亦名大成门)、大成殿。围绕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分布着敬一亭、小石林亭、泮宫坊、金声玉振坊、德配天地坊、道冠古今坊、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尊经阁、文昌三代祠、魁星楼、忠义祠、明伦堂、节孝祠、教谕署、训导署、讲堂……
崞阳文庙的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高达五丈开外,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绿蓝白四彩琉璃瓦,殿两端分置双飞矮檐,斗拱层密,气势轩昂。殿门为20扇镂花板壁门,各以四扇为一组,镂刻着梅花、艾叶、海棠、花灯等精美图案,工艺精巧,剔透玲珑。整个建筑可谓“承以崇台,盘以文石,虬柱云榱,华梁藻井”,十分华丽隆重。文庙的藏书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在古崞邑,科举盛时,经过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进士的达50余名,考中举人的达450多名,其他科名的有500多名。
崞邑一方水土,千百年来为民族融合为社会发展哺育了众多的杰出人物。正是他们不凡的理想抱负,以积聚久远的意志和诚恳,才使古城始终具有一种刚柔相济、兼容并蓄的气度,汲取着时代的精神与活力。
崞县县衙旧址在今二中校园内,遗迹已经少之又少了,原先的规模亦不复存在。所幸清时有一位名叫郭汝霖的文人,手绘了一幅县署图,使我们可以按图索骥,了解到明清时期县级衙署建筑的形式和封建等级制度在建筑上的体现,间接地感受明清时期封建王权与神权的结合,还可以从中欣赏明清古建的艺术,以及明清时期职官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崞县县衙建筑规制受历代皇城帝府影响,强调正南直北中轴线对称,左文右武,前堂后寝,尊卑分明,上下有致,并都结合在庭院布局之中。沿轴线从前到后六进六出,包括东西两侧共有30个院落,加上过厅游廊等总计房屋可达400余间。在县衙建筑群中,各单体建筑按功能和作用又分为行政管理、文化生活、神庙祭祀等三个系统。
崞县衙门不仅坐北朝南,而且建筑在高台之上,面阔三楹,进深两间,左右里外对称,悬山式正脊顶,门两侧是传统的八字墙,门前两侧各蹲着一尊石狮,是皇权威严的象征,同时也是衙署的护门之兽。
崞县衙署前建有照壁一座,东、西对称分列牌坊两座,东坊上书“代南首邑”,西坊上书“并北名区”。这种称谓并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发达的经济状况所形成的。
进了衙门,即为仪门,是县衙中轴线上的第一进院落。仪门为三关六扇,东西两侧各有一座耳门。古人讲究东为上,所以东边的耳门叫“人门”或“喜门”,是供知县和署衙中工作人员平时出入的。西边的耳门叫“死门”或“鬼门”,只有提审犯人和押解死囚时才打开。
仪门上走马板中上下三层共27格,中间三幅绘画的内容是福、禄、寿三星,其他是传统的二十四节孝图,正面悬挂楹联:“好学近智,力行近仁,知耻近勇;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
更为重要的是,仪门上还高悬有“戒石铭”。昭示的是帝王对百官的警戒,是传统署衙中必须有的设置。
左铭文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右铭文曰:“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戒石铭所在甬道两侧东西各有廊房九间,这就是县衙六房的所在。其中东三房是礼、户、刑,西三房是吏、兵、工。按东为上,文东武西排列。
入仪门为正中甬道,建有牌坊一座,上悬雍正八年上谕恤刑一道。
县署除了中轴线上的主建筑和其东西配房外,左右另外还建有多个院落,东边有东花厅、马号、三神祠、孚佑帝君庙等,西边有西花厅、书房、幕舍、大仙堂、狱神庙等。再往东即典史署,重修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和光绪二年(1876年)。进入典史署,要经过县署大门、仪门,由“光赞花封”牌坊入,这里分四进院落,内置督捕厅、大堂、内宅等建筑。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任过崞县知县的共有208人,其中进士24名,举人61名,其他科名123名,祀名宦祠的有24人。
崞县衙署在岁月的长河中已经了无踪影,但那些具有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的官员们的名字,我们记下了。其不仅名载青史,而且被一代一代地传诵着。
寻觅古城中的望族
古城平和低调、不事张扬,两个家族几经发展,愈来愈清晰地显现出来,一个是亢家,另一个是贺家。
亢氏一族和贺氏一族的发迹均始于明正统年间。这一时期,亢、贺两族都产生了一位岁贡生。亢家的名亢颜,后任县主簿;贺家的名贺思温,后任西和县训导。
在明成化年间,亢家科名乏人,贺家却爆出冷门,贺瑻、贺璠兄弟二人同时考中丙午科举人。一时门庭若市、篷荜生辉,阖族为之荣耀。
嘉靖朝历45年,亢、贺两家的科名角逐出现了第二次。两家先是分别出了一名岁贡生,亢家的名庆鸿,后外任知县;贺家的名职,未见任职记载。不久,亢家的亢玑中戊午科举人。六年后,贺瑻曾孙、贺职孙贺愈也中了甲子科举人。
就是这个名叫贺愈的举人,不甘于科名至乡荐而止,励志清苦,发奋勤学,七年后得中进士,列三甲55名。
贺愈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贺氏子弟的进取心。紧接着在万历年,贺继冕、贺祥先后成为岁贡生,贺贡中丁酉科举人,而贺愈的曾孙贺海晏也被选为岁贡生。
有明一朝,贺氏一族在科名上的成就高于亢氏一族,而望族的名声也比亢家大了许多。但是,满清定鼎中原后,亢氏一族压倒了风头正劲的贺氏。在清时的科名角逐中贺氏只出举人三名。
无论亢、贺两族于明清两朝,在科举和仕途中孰强孰弱,他们的望族地位几乎同时形成,在整个崞阳古城内是显赫的,再没有哪一个家族可以与这两个家族相抗衡。迄至今日,在古城的西关厢和临沱街上,仍然可以寻觅到亢家、贺家残存的旧居痕迹,以及于残墙断垣中渗透出的昔日荣耀。
岁月深处的普济桥
普济桥,原为古城内四座石桥之一,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石桥。
这座石砌拱挢,用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桥全长30米,宽8米,高7米。两端各有一引桥,桥身两边均置雕石实体栏杆,分别有望柱20根、栏板19块,方正的望柱顶部有仙桃、石榴、佛手等果品石雕,栏板系整石卷边镂花。石桥体由单孔长券和4个小券孔组成,券口边框和券楣均有造型精美、工艺考究的石刻浮雕。大券口除两边雕有汲水兽头像外,还雕有故事人物组画16幅;小券口边上雕有蛟龙出水及九针图案等。所有雕饰典雅精致,线条流畅,活灵活现,寓意深刻。桥面用石板铺筑,分三个行道,由两条与桥身走向一致的立石带分隔。
普济桥的最早修葺时期是在明洪武六年(1373年),而且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道光十年(1830年)、光绪二年(1876年)、光绪五年(1879年)相继修过四次。但不知何故,这座石桥竟能抗住1952年那次大地震,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就此,它成为了山西省最古老的石桥之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载入《中国古代桥梁史》,并被人们誉为“小赵州桥”。
普济桥上,有着斑斑驳驳的苔痕。挂着一串串藤蔓的古朴桥身,连接着青砖黛瓦的寻常巷陌,不由让人细细端详,慢慢品味。
道光十年(1830年)六月十九日夜,高距水底三丈、宽容水道七丈六尺、桥面可容车乘六辙的普济桥,突然崩塌。崞县著名书画家范起用精炼的16个字记载了垮桥的惨状:“月钩全陷,霓脚半留,乱石攒泥,轮蹄惊避。”范起用文学的语言把桥拱比作明月和彩霓,可见其挚爱之情。
普济桥的垮塌,南北交通瞬间阻断,“以驿递之孔道,又实偪乎守门,废置不可”。
为了尽早修好石桥,乡首们开始登门逐户劝捐。仅仅数天时间,跑路不足百里,竟然捐得万余金。乡人们很受感动,不敢懈怠,“度工命匠,遵修坝旧规,各备资斧,轮流监造”。
整个修桥过程,在范起的笔下场面壮观,动感十足:“斯时,截石移山,车运络绎,凿声盈耳,杂错纷腾。始而握底下扦飞铁搠者歌相和,继而寻根置石力木扛者肩相摩。负畚者、操筑者供奔走而备;使令者,日不下百余人。旧式辋样,易为斧式,匠氏挟绳尺以指挥,缝合甚密,盖不日而穹窿在望矣。”
走上普济桥,就不敢把脚步放得太重,不然你就会踏醒一段历史。一座古石桥,就是历史的见证者。
街头名士衣袂飘飘
历朝历代,在崞阳古城来来往往的人流里,不乏文人名士的身影。
陶翰、雍陶、尹赏等等,元以前明之后的本土学人和外籍官员,几乎都是以文而仕、以文而名,尽管他们没有留下专门描写古城景貌的诗文,但他们对古城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金元时期,一个官员抛弃名利场,毅然隐于崞阳古城,遂成为一代名士。他叫王朴,字纯甫,辽东广宁人。贞祐元年,其任金行省员外郎。就在这一年,王朴因督饷到达崞州,便辞去官职,定居于此。这里清幽的寺观钟声,令他重新认识人生。之后,王朴在崞州城的西北隅创建了一座道观,名“神清观”。在神清观内,又建起了辟谷修真的轩室,名为“虚白”。相传,王朴在崞州境内先后建起神清观72座,每座都有虚白轩。
在清光绪《崞县志》中,祖孙三代同登“人物”传略的有大阳村的张铨、张沛仁、张震,而且均醒目地排在文学人物中。在这祖孙三人中,当数张震最为出名。这倒不是指其十八岁即中举,也并非说他是一代书法名家,而是张震惜墨如金的铮铮傲骨让人钦佩。
张震颇有其祖之风,嗜学寡欲,闲逸淡远,无心于名利场蹉跎。辞去孝义县训导后,举家寄居于崞城的城隍庙街,读书、写诗、拾粪、种菜,陶然于隐居生活中。张震的诗书大名蜚声于外,但除为城隍庙题写“神居清燕”,为南桥题写“普济桥”外,从来不轻易露其手笔。
张震书体独特,飘洒自如,名扬二州五县,几任崞县知县都想拥有张震的墨宝。但张震自绝于公门往来,并不应允。
可是,张震也有仗义舍字的时候。那一年,张震的表兄范起离任返里居住。仲夏的一天,张震和范起在平定桥旁一家杂货铺檐下布阵弈棋。时过晌午仍不舍棋局,而围观者有增无减,大家全然忘记了饥渴。这时,有人从人缝中捧进两碗清茶来,二人顾不得抬头,端起碗畅饮,霎时口舌润泽,周身清凉。至第二日、第三日,张震、范起照常在此下棋,仍有人从空隙里递茶进来。散局之后,二人猛然想起喝茶一事,便进店询问情由。原来奉茶人系本店伙计,西南乡人。此人做事勤快,待人诚恳,又喜爱下棋,对张、范二位先生久存敬意,故献茶。二人明白事由后,觉得应该付给伙计点酬劳,偏偏出门都没带钱,心中好生不忍。这时,有人提议:既然两位先生有此良意,何不买一把折扇来,题字作画于上,作为留念。伙计一乐,便赶紧买了一把新折扇。范起先在扇面上涂了一幅简约明快的山水风景,张震接过扇子于空白处题写了“清燕”二字。一时间,花香鸟语、诗情画意跃然扇面之上,围观众人齐声称绝。
据说,伙计收藏的这把折扇,后来遇上识家,愿出高价购买。伙计只知其宝贵,哪懂其价值。有人起哄:绘画在外,单说“清燕”二字,就值一千两纹银。于是,一言为定,一千两纹银折扇易主。这位杂货店的小伙计卖了折扇后,置产、买地、娶妻,生活竟然变了个样。
崞县中学的光辉传奇
崞县中学,应该也须载入原平的厚重史册里。
崞县中学,建于民国2年(1913年),从创办到1937年日寇占领崞县城前夕,短短25年间,共计招收36个班,学生人数达到1400余名。
1913年5月,崞县中学正式创办,时称“崞阳中学”,四个月后招收了第一个初中班。1919年3月,崞阳中学校更名为崞县县立中学校。
崞县中学成立之初,修业年限定为四年,课程设置齐全,开设有修身、党义、国文、英文等课程。1934年,学制改为三年,课程略有变动。崞县中学文体设备齐全,设有篮球场两个,网球场一个,以及天桥、跳马、木马、浪桥等体育器械。还有图书1500种,可供学生借阅。
崞县中学从创办到被迫停办,其间共有九任校长,均为崞县(今原平市)籍人士,八位校长为大学学历,五位有师范学校(院)学习经历,其中四位是北京师范大学(学院)毕业生,有两人先后当过太原进山中学校长。
民国时期,崞县各界都很重视崞县中学,尽力为学校开办提供支持,不惜重金从北京、太原等地聘请名师。正因如此,崞县中学的教学质量在晋北首屈一指,声名鹊起,逐渐有了“南运中,北崞中”的美誉。
受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崞县中学开风气之先,成为吸纳进步思想的前沿阵地。离职外聘的优秀教师、走出校园的崞中学子,以及大学毕业后又返回崞县中学任教的崞中学生,持续不断地带来了外面世界先进的理念。进步思想的洗礼,造就了崞中追求进步的氛围。早在1926年,崞中就成立了原平历史上的第一个共产党的组织——中共崞县中学支部委员会,而且这也是整个忻州地区的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崞县中学的学生们以救国为己任,积极阅读进步书籍和马列主义著作,持续不断地与旧社会、旧制度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这样的风气感召下,很多崞中学生毕业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革命工作。如著名的“崞县九穷”——在北京的九个穷学生团体,这些学生在崞中时是勇敢无畏的学生领袖,在北大时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们中有的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书写了非凡的人生传奇。
刘葆粹,崞县中学第11班学生,学生会主席,组织“读书社”“协进社”等学生组织。1926年6月,由省立中学代表、共产党员王瀛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崞县第一个中共党员。同年8月,在崞中建立起原平历史上第一个党组织,并任支部书记。1927年7月从崞县中学毕业后,经太原党组织介绍,与冯汉英双双考入国民革命军西北陆军军官学校,后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樊炳星,崞县中学第9班学生,与刘葆粹发起成立“协进社”,在学生中宣传进步思想。后入黄埔军校学习,在武汉工人纠察大队时,与杨德魁一起介绍徐向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长征,牺牲于乌江渡口。
冯汉英,崞县中学第11班学生,1926年经刘葆粹介绍加入党组织,并担任中共崞县中学支部委员会组织委员。1939年1月到延安,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军政教员、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参谋、陕西警备第一团副参谋长等职。1946年9月起,历任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28师参谋长、教导团团长、第28军34师师长等职。1953年10月后,历任华东军区军械部部长、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
赵尔陆,崞县中学第9班学生,因带头搞学潮被迫离校。1923年考入太原进山中学,1927年入党。1961年任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等职。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
黎玉,原名李兴唐,1926年任崞县中学学生会主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穷”成员之一。后历任中共北平市委职工部部长、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中共唐山市委书记、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他长期担任山东地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为开创山东的抗日新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委秘书长、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第八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机部副部长。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三、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李毓珍,笔名余振,“九穷”成员之一。太原沦陷后,在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任教。兰州解放后,任兰州大学校务委员、兰州中苏友好协会副总干事,并被选为兰州市人民代表。1950年奉调回北京,先后在中国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在北大时任校务委员、俄文系副主任、俄罗斯文学教研室主任等职。曾任辞书出版社(原辞海编辑所)编审、《辞海》语辞学科主编。1980年调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授,兼任全国苏联文学研究会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名誉理事。其主要译著有《普希金长诗全集》《莱蒙托夫抒情诗全集》《马雅可夫斯基诗选》。
李克让,“九穷”成员之一。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八路军120师359旅政治部敌工科科长,后任七支队政治处主任。1942年至1949年,任359旅武装动员科科长、一野三军七师后勤部副政委,先后参加过百团大战,以及集宁、丰镇、大同战役和解放宁武、崞县城等战斗。1949年随军西征,先后任敦煌县委书记兼县长,酒泉地委常委、秘书长等职。1955年任甘肃省林业局局长,1957年任农业部兰州生物药厂党委副书记。
王景泉,“九穷”成员之一,1932年入党。1933年春,经组织批准,随黎玉到唐山做地下工作。后来,组织上派他回北平与河北省委联系,因地下交通站遭到敌人破坏,王景泉被捕,转往南京监押。直到抗战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才被营救出来。之后,他回到山西,历任陵川、黎城县县长。解放后,先后担任中财委劳动局长、劳动部保护司司长、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等职。1963年任鞍钢公司党委副书记,1966年调任华北拖拉机公司负责人、天津拖拉机厂党委书记。后来,王景泉又任天津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张廷秀,后改名张廷桢。崞县中学第18班学生,主编《抗日半月刊》,193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崞县特别支部组织委员、支部书记。后历任中央警卫教导大队总支书记、组织股长、政治处副主任、中央警备团政治处主任。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任北平市公安总队总队长兼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警卫师政委、公安军干部部长、总参警备部副部长兼干部部长、北京卫戍区副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25年时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算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崞县中学创办以来的这25年带给原平、山西,乃至全国的,却是不可磨灭的光辉记忆。范亭中学的首任校长温宗祺曾说:“要好好研究崞县中学,探讨崞中与范中之间的历史传承。”诚哉斯言!
每一段历史不仅由文字构成,也是由无数精英奋勇前行的精神叠加而成的。
作家冯骥才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
守望古城,善待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