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名山聚州系列之玉皇峁
玉皇峁:一座有故事的山
□杨晋生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11月16日 第 01 版 )

玉皇峁秋色


玉皇峁古村遗址
初冬时节,是山野中色彩最丰富的时候,我们相约进山,陶醉在那五彩斑斓的炫目景色中。
玉皇峁在原平市的西南方,本名前高山,俗称玉皇峁,属于管涔山脉,山高林密植被好,是原平境内山川风光极美的地方。
一
驱车从原平城内出发,沿着乡村公路向西南方向行进,路径曲折。当走到楼板寨时,公路向西北方向直冲大山深处。从远山生发出的多条溪流在峡谷汇集,在两山之间汩汩流淌。四望群山之上,不同树种呈现出了各自的颜色。黄得极致,红得放肆,紫得夸张,粉得妩媚,而绿也不再是原先的绿,柔和得让人心疼。这哪里是山,分明是一个调色板。
当峡谷开始变得逼仄时,突然分开两岔,进入又一道峡谷,当地人称石涛沟,顾名思义,这里有石又有水。
果然,这条谷道里除了松、柏、杨、柳、榆等树木外,不缺色泽多样、纹理分明的大石头。
我们在欢声笑语中向峡谷深处行进,不知怎么就说到了全真教教主尹志平。
那是元太宗七年(1235年)春,尹志平路经崞州(元代时崞县升为州)时,游兴大发,竟不顾花甲高龄健步登上前高山。在巍巍的高山之巅,尹志平整衣拂尘,进入玉虚观敬香拜谒。然后,凭高环顾四周,随口吟咏一首:
地角天涯在目前,前高堪作画图传。
有人来问予名字,无数松间一散仙。
坡道在不断升高,玉皇峁进入我们的视野。在玉皇峁的脚下,我们看到了一处貌似村落的遗址,有砖石瓦砾散落,有残存的石砌墙垣,有石头筑堰的小块梯田……玉皇峁村是一个自然村,但不知建于何时,亦不知废于何时。玉皇峁村的故事,早已消逝在千百年的烟云中,我们无法还原往昔岁月里的真相。
玉皇峁古村遗址距离玉皇峁顶,直线距离目测可逾千米,但继续向上须从北面迂回攀登。半个小时后,我们终于登顶玉皇峁。
前高山不仅仅因尹志平的到来而闻名,还因一代文豪元好问的造访声名大噪。
蒙古乃马真皇后三年、宋淳祐四年(1244年),元好问慕名亲赴崞州访王朴。王朴,字纯甫,辽东广宁人。贞祐初(1213年),任金行省员外郎,因督饷到达崞州,竟辞去官职,在远离名利场、生死线的崞州城隐居了下来。之后,王朴在崞州城的西北隅创建了神清观。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与自己一样志同道合的名士,其中就包括元好问。
在崞州城内的神清观,元好问与王朴相见。元好问开言便说:“先生方晏坐,不肖之来,将无妨静业乎?”王朴回答:“习静固道人事,然亦有不应静时。”随后便在神清观的西斋聚话。
元好问知王朴曾于崞州境内的前高山静修,并在山巅建起一座道观,便问:“前高景趣比雁门、凤凰山何如?”王朴没有直接回答,却说:“前高去此五十里而近,君能一游,到则当自知之。”众人开怀一笑。
一场欢宴结束后,元好问、王朴、李之和三人先游览凤凰山。两天后,一同返回崞州城,由王朴作向导,游览了崞邑西南方向的前高山。元好问为此写下了《前高山杂诗》七首:
一
梦寐烟霞卜四邻,眼明今日出红尘。
山中景趣君休问,谷口泉声已可人。
二
山经地志总难凭,乡社流传太俗生。
前后两高从我改,合教松海作新名。
三
蚊聚蛙喧杳不闻,已甘麋鹿与同群。
胸中所得知多少,半是青松半白云。
四
天池一雨洗氛埃,全晋堂堂四望开。
不上朝元峰北顶,真成不到此山来。
五
世上初无物外缘,人间却有洞中天。
如何长伴王居士,买尽青山不用钱。
六
白驴前日凤山回,为爱朝元复此来。
却忆广陵刘老子,醉吟应在钓鱼台。
七
白首同归未省曾,青山独往竟谁能。
莫嫌麋鹿无情识,比似人间少爱憎。
我们如今看到的前高山,与780年前元好问眼中的前高山,究竟有多少不同?这个问题,相信无人可以解答。岁月不居,沧海桑田,一切的过往只给我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二
曾经的玉虚观,最迟在清代就已改为玉皇庙了,而现在只剩正面的石砌窑洞保存完整,一尊玉皇大帝塑像端坐其中。原先相对而筑的六孔窑洞,均已坍塌多年,不堪使用。此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0′53″,北纬38°48′52″,海拔1812.71米。你能想象得到吗?就在这么高的山巅,竟然存有近20通古代石碑,大部分依旧挺立在原地,只有少数几通平躺在庙院里。
人们在阅读碑文的时候,无不为先人们的精神和毅力所感动。
一通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重修玉皇庙碑记》写道:
“前高山者,吾乡西南巨观也,峰峦叠翠,高出云霄,岩前有玉皇庙,庙旁松杄树三株,亭亭如盖,以为神所凭依。庙旁有泉,澄然以清,乡人每岁取水于兹而祀之,凡以祈丰年、禳亢旱也。至创建之年,则碑记无存,而父老亦无能道者。”
玉皇峁上除了庙院侧畔的一处碑廊外,在玉皇庙后西北方向不远处,还有一处碑廊。如果想看到这里的碑铭,就需要从灌木丛中找下脚的地方,小心翼翼地往前挪,大约50米方可接近。五通石碑,再加两个绞龙碑额三面竖立。正前方三通,两边各立一通,碑额分别立于两边。在众多捐资人中,有平民百姓,也有朝廷命官。如清代廉吏、陕西延榆绥兵备道、阳武村人武访畴,赐进士出身、官至陕西商州知州、辛章村人赵光搢,潞安府襄垣县儒学正堂赵麟角。撰文者有钦赐进士翰林院检讨皇甫荣。
读碑让人兴致勃勃,可以了解的不仅仅是名山、古庙的历史,就连先人们做事的认真态度也可见端倪。
请看同治四年(1865年)《玉皇庙重修兼新创碑记》:
“夫天下之神庙必得美地而后威灵显赫。崞之西南有前高山……但见沱水缠绕,众山拥护,青龙蟠旋,白虎蹲踞,巍巍乎真上帝之胜境也。奈风雨剥蚀,庙貌颓圮,登斯境而观者,未有不兴叹焉。同治元年,有阳武狄应隆之次子平元,始起补葺之意,故议于上大牛沟六村纠首王河图、韩利等,河图等转议于上阳武纠首王全贵、李永泰等,俱各同声相应,所以募化四方,共得捐钱九百二十三千一百文。于是壬戌兴工,甲子告竣,将正殿、两廊、中山门、影壁、两旁墙、钟房、山神庙、神泉庙俱各增新。又前院新建轿房二间、前山门一座、庙外碑房五间、住持所居窑房四间,共费资财九百三十千文,焕然一新,顿觉改观。”
由碑文可知,玉皇庙虽然地形不阔,但那时的建筑规制十分完整。
我们伫立山麓,凝视脚下排布开的大山,和远处闪烁着光亮的河流、水库,心中不由得多了几分震撼和感动。
再次想起了全真教掌门尹志平兴致勃勃写下的首咏前高山诗。
新得前高一簇山,清虚洞府,亘古仙坛。
皇天怜我苦奔驰,佚我年高,教我开颜。
暗谢高穹赐我闲,松间石上,断了追攀。
欣然自得乐无穷,行也堪观,坐也堪观。
为爱前高自觉过,天生阻隔,不放冲和。
前头何处道缘探,无福清闲,有分奔波。
老也功亏一任魔,长春教语,慎勿蹉跎。
自来达道学仙人,功也无多,行也无多。
山道上,一条新的公路正从玉皇峁上穿越而过,相信玉皇峁的未来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