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立冬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11月09日 第 03 版 )

□王鹤凝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公历十一月初。二十四节气中,四时的开端都以“立”为名。从字形上看,甲骨文、金文中的“立”字,像人站立在大地之上,本义是“站立”,后来引申出“树立、建立”等义。每当事物确立,也就意味着它要持续存在与发展下去。在节气中,“立冬”意味着冬天开始,寒冷之气将要在大地上驻足停留。

冬季是四时中最末的季节,刘熙的《释名曰:“冬,终也,物终成也。”从汉字的历史上看甲骨文和金文中,“冬”与“终”本为一字,像绳子末端打了个结,表示“终结”。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表示四季中最后季节的“冬”与表示事物结束的“终”,逐渐分化成两个不同的字形,但在《说文》中保留了二者相关联的线索:《说文》里“终”的古文字形,承续甲骨文、金文的“冬”而稍有变化,将绳结之处连接起来成为一笔;《说文》里“冬”的小篆字形,则在古文“终”的基础上增加了部首“仌”,“仌”是“冰”的本字,体现了冬天寒冷的特点。

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入冬以后,北方河水开始冻结,大地冰封,野鸡等雉类减少活动,仿佛藏了起来,与此同时,海边出现蜃蛤。古人观察到雉鸡的纹路与蜃蛤相似,便以为蜃蛤是雉鸡入海幻化而成。在南方部分地区,立冬过后虽然气温降低,但尚不寒冷,还有一段“小阳春”的时节,呈现出与北方不同的初冬景致,如白居易《早冬》所言,“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又如陆游《冬晴》所写,“吴中霜雪晚,初冬正佳时。丹枫未辞林,黄菊犹残枝”。

立冬作为“四时八节”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时候天子在立冬当日于北郊迎冬,并且当月还要举行四时之祭中的蒸祭,将这一年的新稻谷献给祖先,祈求神灵保佑来年仍是丰收之年。百姓也会在立冬之后祭祀祖先,举行“暖炉会”等活动。冬天是四季的尾声,一年辛勤的农事劳作已经结束,获得丰收的人们不但储备了明年的粮食,还有了休息时间,心情是惬意而满足的,如欧阳修《初冬归襄城弊居》中写道,“禾黍日已熟,杯酒聊开颜”,陆游《初冬从父老饮村酒有作》亦云,“父老招呼共一觞,岁犹中熟有余粮”。冬日是农闲时节,人们邀二三知己或父老乡亲围炉而坐,品尝新酿的好酒,用人间烟火抵御寒冬的凛冽朔风。

《诗经》载:“我有旨蓄,亦以御冬。”食物是过冬的重要保障,冬季伊始,人们一方面要着手囤积蔬菜或腌菜,作为粮食储备;另一方面也会注重通过食物来驱寒补气。蔬菜上首选白菜,如宋代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中曾写道,“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这里的“地菘”就是白菜,诗人认为,冬日里白菜鲜美,较蜜藕还略胜一筹。肉类上,北方以牛、羊肉为主,南方品类丰富,选择更为多样,陆游《初冬绝句》中写道,“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鲜美的鲈鱼不仅宽慰了漂泊在外的诗人,也拨动了他的思乡之情。陆游还有《今年立冬后菊方盛开小饮》一诗,用“传芳那解烹羊脚,破戒犹惭擘蟹脐”一句记录了立冬之日吃羊腿、螃蟹的快意。直到今天,人们依然保留着“立冬补冬”的习俗,热乎乎的美食不仅能帮助人们抵御严寒,更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当时间的脚步来到冬日,仿佛岁月之歌由饱满响亮转向舒缓悠扬。冬天是沉淀与积累的时节,就像种子要经历寒冷的考验,为第二年的破土而出积蓄力量。人们在冬天也会休养生息,呵护着内心对来年春天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