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手点评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10月12日 第 02 版 )
山西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实践,正是这片土地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创新探索的精彩缩影。从云冈石窟0.03毫米精度的数字化采集,到平遥古城可编程的数字孪生系统,再到五台山佛光寺毫米级的实时监测,这些创新实践共同勾勒出山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从被动抢救到主动预防、从实体维护到数字生态构建的转型路径。
作为文物大省,山西拥有不可移动文物5万余处,数字化技术不仅解决了不可移动文物“走不出去”的困境,更通过数据赋能实现了保护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云冈的“石窟积木”、平遥的沉浸式体验、佛光寺的AI监测,这些创新案例共同构成了山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数字化体系,为不同类型、不同材质的不可移动文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范式。
更重要的是,这种变革重塑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数字化技术让文物保护不再局限于专业领域,而是通过云冈的全球巡展、平遥的科技艺术馆、佛光寺的虚拟游览,让文物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数据显示,平遥SoReal项目使游客停留时长提升40%,带动周边文创产品销售额增长65%,这正是数字化赋能文物活化的生动例证。
当数据成为文物的“第二载体”,山西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就拥有了双重保障。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为后世保存了文明的火种,更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具有山西特色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之路。这正是数字化时代赋予山西文物保护的最重要意义:让丰厚的文化遗产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为全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提供可借鉴的“山西方案”。
刘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