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窝拾趣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09月14日 第 03 版 )

□王晖

燕窝,顾名思义,即燕子的巢窝。本文介绍的燕窝,并非家燕在墙壁上、屋椽下或横梁上所筑的巢窝,而是指一种特别的燕子——金丝燕的巢窝。历史上,它曾被视为高档食材,中医也将其用作药材。

《辞海》中,对“燕窝”一词的解释是:由雨燕科金丝燕属的几种燕类的唾液,或绒羽混唾液,或纤细海藻、柔软植物纤维混唾液凝结于岩洞等处所成的巢窝,分布于印度、马来群岛一带,为一般食用补品。中医学上用为补肺养阴药,性平、味甘,主治虚劳咳嗽等,内含蛋白质、氨基己糖及类似黏蛋白的物质等。

虽然明朝人的笔记中已出现有关燕窝食用或药用的记载,但时人并未将其捧上天。燕窝身份骤升,是清代以后的事。阅读《清史稿》,可窥见如下记录:“雍正四年,苏禄国王毋汉未母拉律林遣使奉表,贡方物。五年六月,贡使至京,贡……燕窝……”文中所言的“苏禄国”为古时南洋岛国,在今菲律宾的苏禄群岛。书中还记录了:“是年,(暹罗)入贡,因庆祝万寿,加进……燕窝……”此处注引的“暹罗”亦是古国名,在今泰国。

“珍用八物”一词最早在《周礼》中出现,指古代的八种烹饪方法。后人用“八珍”一词泛指珍馐美味或八种珍贵食品。再往后,有人进一步将珍贵食品细化成了“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在清朝之前的“八珍”中,其实看不到燕窝的身影。

康熙年间的画家聂璜编著了一本《海错图》,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他在中国沿海看到或听到的各种生物。当写到“燕窝”一节时,聂璜翻遍中医典籍也没有找到其踪影,于是他写道“燕窝,本草诸书不载”,还说“燕窝佳品,不列八珍”。当时人们认为燕窝是海燕把海中小鱼叼来做成的巢,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就写有一首《燕窝》诗:“海燕无家苦,争衔小白鱼。却供人采食,未卜汝安居。味入金齑美,巢营玉垒虚。大官求远物,早献上林书。”

聂璜很有求知精神,他将燕窝拆开,观察其中的白丝,没有发现鱼的存在。后来他听人介绍,明代《泉南杂志》中记载,我国福建远海接近外国的地方有金丝燕,它临育卵时会啄食“蚕螺”,螺背上有两根像蚕丝一样坚韧的筋,难以消化,会随着金丝燕的口水吐出,结成小窝。聂璜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了金丝燕筑巢的场景,由于并非亲眼看见,故不当之处颇多。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燕窝在营养上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即便如此,明末清初燕窝开始身价倍增,在“八珍”中名列前茅。不仅在清宫帝后的御膳单中,时见其名目,世人对这种“皇家贡品”亦趋之若鹜。而有能力消费这类稀缺价昂物品者,自然多是达官显贵之家。在朱彝尊《食宪鸿秘》、李化楠《醒园录》、袁枚《随园食单》、梁章钜《浪迹三谈》等清朝文化名人、美食家的书里,以及清代食谱大观《调鼎集》中,均有关于燕窝烹饪方法或食用心得的记载。

描写燕窝最多的古代文学名著是《红楼梦》,其中“燕窝”二字出现了十几次。书中不仅写了黛玉长期食用冰糖燕窝粥滋阴补气的场景,还有对凤姐吃燕窝粥,可卿、宝玉喝燕窝汤的描写。以致清人裕瑞点评《红楼梦》,忍不住指斥:“写食品处处不离燕窝,未免俗气。”从侧面可见,推崇燕窝是有清一代之饮食风气。流风所及,素以崇俭戒奢名扬当世的曾国藩,在日记、家书里,也不时留下食用燕窝,或以燕窝馈赠亲友的文字,《清稗类钞》中便记载了曾氏每饭不忘食辣、进食官燕之饮食习惯。

清朝人嗜好燕窝的声名过于煊赫,甚至流播海外。光绪年间进士洪勋,作为清政府官派到欧洲游历的官员,将在欧洲的所见所闻详加记录,编成《游历闻见录》一书。内载,欧洲某国一位富商听说中国人宴请贵宾,以燕窝为主菜,遂想当然认为燕窝是普通燕子的窝巢。设宴款待洪勋之前,富商“遣人往乡野林间求之而不可得”,在宴会上,他向洪勋“极道其抱歉之意”。其实燕窝并不在树上,而是在高高的山洞石壁上,而产燕窝的燕子主要生活在东南亚,极少数生活在中国南海岛屿上,在欧洲林间寻找燕窝,无异于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