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霹雳应手神珠驰
——风靡唐代的马球
□段培华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09月07日 第 03 版 )
明皇击球图(局部)
唐三彩打马球仕女俑
在扬州博物馆,有一面稀世唐代铜镜——打马球纹铜镜。目前,相对完好的这类镜子在我国仅存三面。该镜子背后纹有四名骑士手持鞠仗策马打球的画面,是风靡唐代的马球运动的见证。
马球,中国古称“击鞠”“打球”“击球”,也叫“波斯球”“波罗球”,是一项骑马打球的运动。马球起源至今没有统一认识,早在周代可能就有类似马球的运动。新疆吐鲁番出土过两千多年前的球杆和球,三国时曹植的《名都篇》也写道:“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有学者认为,“击鞠壤”就是后世的打马球。
唐人对马球的喜爱始于唐太宗。《封氏闻见记》中载:“太宗常御安福门,谓侍臣曰:‘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会一度观之。’”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一场马球戏还原了唐代马球运动的盛况。其实,在唐代二十多位皇帝中,至少有十几位是马球的忠实粉丝,唐玄宗、唐宣宗、唐僖宗等都是此中高手。唐代民谣说:“三郎(唐玄宗)少时衣不整,迷恋马球忘回宫。”宋人也认为沉迷打马球,是唐玄宗误国的一个原因。有一首广为流传的《题明王打球图》:“阊阖千门万户开,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唐僖宗球技更高,他曾对身边人说:“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意思是,如果科举进士科考马球比赛,那么唐僖宗自信可以夺得马球状元。
马球不仅是娱乐活动,也有实用价值。打马球时,需要稳稳骑在高速移动的马匹上挥杆打球,挥杆打球和骑兵挥砍作战并无二致,马球技术高的人,骑术自然差不了。所以,在唐代,马球也被用来训练骑兵。唐代诗人阎宽在《温汤御球赋》中载:“伊蹴鞠之戏者,盖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义不可舍。顷徒习于禁中,今将示于天下。”唐玄宗也曾颁布诏书,认为马球运动不能只限于宫廷之中娱乐,要推而广之,以作为军事训练。正因为意识到马球的重要价值,宋代时马球还被列入武举考试项目。在唐代,有的时候,如果军政长官疏于打马球,还会被视为荒废军政,唐宪宗曾因此事责问大臣赵宗儒。
熟悉《水浒传》的人都知道,书中高俅凭借高超的蹴鞠技巧而平步青云。在唐代,高超的马球技术同样可以让人青云直上。唐末,军人周宝的马球技术高超,达到“怀挟星弹,挥击应手”的程度,因为长期无法升官,于是就向唐武宗毛遂自荐,展示自己的球技。唐武宗见他球技高超,就升其为金吾将军,后来周宝逐渐升到镇海军节度使,成为封疆大吏。唐僖宗时,甚至出现了“击球赌三川”的事情。唐僖宗在选拔剑南西川节度使时,候选官员有多位,一时难以决定,就对他们说,举办一场马球赛,获胜者可出任节度使。最终,陈敬瑄拔得头筹,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唐代皇宫中还有专门陪皇帝打球的人,地方藩镇也会向皇帝举荐擅长打马球的人才,唐代禁军中甚至设置有打球军将、打球供奉。唐朝灭亡前夕,唐昭宗被迫迁往洛阳时,随从中有“小黄门及打球供奉、内园小儿二百余人”。这些马球技术高超的人,大多会得到皇帝的提拔或赏赐。
皇帝的热爱,加上兼具娱乐欣赏与实用价值,马球逐渐成为唐代时尚运动,唐代许多达官显贵爱好打马球。“球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绂黄金羁。侧身转臂着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在这首《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中,韩愈描写了名将张建封组织、参与马球游戏的情形,既写到球队的队形变化、球员击球的动作、豪华的马饰、球飞行的速度,也写到现场欢呼的观众,从中可见唐人对马球喜爱之甚。
据考古发掘,武则天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唐中宗的儿子节愍太子李重俊都喜欢马球。《资治通鉴》记载,淮南节度使杨渥打球夜以继日,有时为了晚上能打球,让人点上“十围之烛”照明,这种巨型蜡烛一个就价值数万钱。不只达官显贵、军中将士爱打马球,由于唐代尚武,甚至普通文人、闺阁女性也有此爱好。唐代文人的球技并不比将士差,按唐朝惯例,每年要为新科进士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其中一项就是在月灯阁举办打马球活动。按理说,这些皓首穷经的文人很难骑术高超,不过在唐代,许多进士马球技艺了得。乾符年间,新科进士刘覃曾与神策军将士比赛打球,因球技高超而被众人赞叹。
唐代女子也热爱打马球,《明皇击球图》展现了唐玄宗与后宫妃嫔打马球的场景,河南洛阳唐代王雄诞夫人魏氏墓曾出土四件三彩打马球女俑。唐代诗文中也有女子打球的记载,王建《送裴相公上太原》中写“千群白刃兵迎节,十对红妆妓打球”,张籍的《寒食内宴二首》亦云“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的诗句。由于马球运动的流行,唐代有很多与马球相关的文物,流传至今的马球、球杆、球场碑石、绘画、泥塑等数不胜数。
由于马球运动强度高,再加上马匹珍贵,除了骑马打马球外,唐代还流行驴鞠和步打。驴鞠指骑驴打球,驴体形比马小,适宜女子和骑术不高的人乘骑。《太平广记》载,宰相李林甫“年二十,尚未读书。在东都,好游猎打球,驰逐鹰狗。每于城下槐坛下,骑驴击,略无休日”。步打指步行打球,王建有诗曰:“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唐代女诗人鱼玄机也爱好步打球,她还专门写了一首《打球作》:“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
马球的流行,也曾起到交流媒介的作用。辽代陈及之所绘《便桥会盟图》,记录了唐太宗和东突厥颉利可汗在渭水便桥会盟时,大唐和突厥进行马球比赛的场景。唐中宗时,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入藏,使团中有马球高手。彼时吐蕃请求与大唐比赛马球,唐中宗派出的选手被吐蕃打败,接着又派出当时还是临淄王的唐玄宗李隆基和嗣虢王李邕、驸马杨慎交、驸马武延秀等人再与吐蕃比赛,获得胜利。据《封氏闻见记》载:“玄宗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吐蕃功不获施。”
如此流行的运动自然有较为细致、明确的规则。马球比赛队员分为两队,分别穿不同颜色的服装。为防止比赛时马尾纠缠,赛前要将马尾扎起来。唐代马球有单球门和双球门,如果是双球门,就会设有守门员。判断输赢称为“得筹”,攻入一球得一筹。马球有两种判断胜负的方式:一是率先夺筹者胜;二是最先夺得一定数目的筹者胜。如果皇帝亲自参加马球比赛,参赛队员一般不敢先得头筹,比赛时要将球传到皇帝附近,由皇帝拔得头筹,正如王建《朝天词十首寄上魏博田侍中》写道:“无人敢夺在先筹,天子门边送与球。”
打马球的球棍叫“球杖”“鞠杖”“月杖”等。马球的球分为皮制和木制,皮制球有拳头大小,“以皮为之,中实以毛”;木制球采用质量轻而有韧性的木料制成,中间挖空,外表涂上颜色。唐代蔡孚的《打球篇》中有“宝杖雕文七宝球”“初月飞来画杖头”之语,可见当时的马球、球杖较为考究。打马球自然离不开好马,适合马球运动的马不在于高大,而在于灵活。唐代有专门用于马球运动的马,唐玄宗时,于阗曾遣使向大唐进贡两匹马球专用马。此外,打马球要有专门的场地。唐代皇宫中有多处球场,都城长安的靖恭坊、永崇坊也建有球场,有些达官贵人还建有私人球场。马球场的地要求十分平整,唐代诗人杨巨源的《观打球有作》写道,“亲扫球场如砥平,龙骧骤马晓光晴”;韩愈的《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曰,“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千步平如削。短垣三面缭逶迤,击鼓腾腾树赤旗”。可见,马球场还应该有千步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