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旅游既有“红色底色”又有“时代活力”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09月07日 第 01 版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华大地上丰富的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既承载着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使命,也肩负着推动文旅融合、助力老区振兴的重任。

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等红色旅游资源不仅是抗战历史的“活化石”,更搭建起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桥梁,成为伟大抗战精神传承的载体、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和老区振兴的引擎。

一是精神传承的载体,让伟大抗战精神可感可知。伟大抗战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蕴含在每一处抗战遗址、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段英雄事迹中。红色旅游的核心担当,便是将这种精神从历史文献中“唤醒”,通过场景化呈现、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与历史产生深度共鸣。在黑龙江哈尔滨,赵一曼烈士被捕地、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等红色旅游资源,被串联成“重走抗联路”主题旅游线路。游客沿着当年抗联战士的行军路线徒步,在密营遗址前聆听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笔信。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伟大抗战精神从文字记载变为可感可知的情感共鸣。

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筑牢青少年信仰之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红色旅游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红色旅游以“游中学、学中悟”的形式,更易激发青少年的历史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山西武乡依托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和纪念馆等,打造了“少年八路军”研学项目。让青少年以参与者的视角感受抗战历史,有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

三是老区振兴的引擎,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一些革命老区为抗战胜利作出过巨大牺牲,却因地理区位、产业基础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红色旅游的发展,为老区提供了“以红促旅、以旅兴产”的振兴路径。湖南芷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地,当地打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随着游客量的增长,村民通过经营民宿餐饮、销售红色文创产品等实现增收,实现了“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来源:《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