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密码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08月24日 第 04 版 )

□王政义

晋东北的繁峙,是黄土高原上一片被杂粮染色的土地。这里四季分明,山川起伏,气候恰似一位宽容的母亲,将春的暖、夏的炽、秋的爽、冬的冽调和成滋养百谷的乳汁。在这片土地上,农人的智慧与自然的馈赠交织成一首千年不衰的农耕诗,每一粒杂粮都是诗行间跳动的音符。

“粮食价格轮流转,哪样值钱种哪样”,农人世代遵循着这样的生存法则。春耕时分,他们俯身黄土,将黍苗撒向沙壤薄地,那些细弱的绿芽在干旱与暴雨间倔强生长,最终形成金黄的油糕,成为婚嫁宴席上不可或缺的甜蜜承诺。油糕的香气里,藏着繁峙人对土地的虔诚——最贫瘠的土壤,也能在勤劳的手中化作待客的礼赞。

若说黍苗是旱地的倔强,那漫山遍野的谷穗便是秋日的华章。风起时,层层叠叠的金黄波浪翻滚,籽粒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般的光泽。农家灶台前,小米熬成稀粥,米油浮起时,整个村落都浸在绵长的米香里。这香气穿越门户,味道在庄户人家的饭桌上,暖了胃,更暖了人心。

玉米是这片土地的新王。它的秆如青纱帐般林立,穗子沉甸甸垂着,仿佛大地向天空献出的黄金勋章。农人收割时,镰刀划过秸秆的脆响是丰收的节拍。玉米的用途广如繁峙人的生计:磨粉、酿酒、饲畜,甚至化作燃料温暖寒冬。一粒玉米,在繁峙被变样成千百种生活的可能。

高粱穗燃烧成晚霞的赤红,秸秆筑起绿色的屏障。秋阳下,那些挺拔的植株仿佛凝固的火焰,将酿酒的传说酿入岁月。杜康若至此地,定会被高粱酒的烈香醉倒。李白若饮此酒,笔下的诗篇怕是要添上三分豪气——毕竟,高粱酿的不仅是酒,更是这片土地炽热的情怀。

豆类在繁峙的杂粮谱系中谱写着温柔章节。黄豆黑豆磨成豆腐,水豆腐白嫩如雪,腐干腐皮韧如岁月。红豆绿豆熬煮成粥,甜糯的滋味是童年记忆里最暖的回味。这些豆子,在石磨与陶罐间流转,将朴素的营养沉淀为代代相传的滋味。

莜麦的故事写在高坡与寒凉里。它不择沃土,却偏爱山梁的风霜。莜面窝窝蒸出锅时,麦香蕴含着山野的气息,与羊肉汤相遇,便成了伯强沟中的美食传奇。一碗莜面,是农人对严寒的应答,也是旅人归乡时最熨帖的慰藉。

土豆在南北坡的泥土中默默生长,个大数多,如大地埋藏的珍宝。曾经,它是饥年里的救命粮;如今,它跃入厨房,化作千变万化的美味。从炖煮到煎炸,土豆在繁峙人的巧手中,完成了从充饥到美食的蜕变。

稻谷的故事带着几分遗憾与倔强。滹沱水流虽减,但永丰农场的秧苗仍在水中摇曳。稻花香里,农人弯腰插秧的身影,是对“大米出在好家乡”的执着注解。那些在有限水源中生长出的稻谷,粒粒皆凝结着人与自然的博弈与共生。

繁峙的杂粮,是黄土高原的生命密码。它们以不同的姿态扎根在这片土地,用千变万化的形态喂养着世代生息于此的人们。每一粒谷、每一颗豆,都浸染着农人的汗水与智慧,都诉说着土地与人的古老契约。在这片杂粮编织的画卷里,我们读懂了生存的坚韧、味觉的记忆,更读懂了人与土地永不褪色的深情。